袁媛表示,标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智慧城市”横向覆盖广、纵深跨度大、各地关注高,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对智慧城市的统一认识,特别是由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及相关信息化主管部门在规划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普遍提出需要国家或部委出台相关的顶层设计来指导,同时需要统一的标准规范作为保障和支撑。目前虽然全国上百个城市都提出了各自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但各地都在摸索阶段,没有统一的规划指导和标准支撑,往往会造成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同时,由于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信息化开发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智慧城市的“智慧”程度还存在很大差距,有可能造成各个城市盲目建设、城市间应用形成更多孤岛和难以连通的问题,导致“智慧城市”不智慧的局面。
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归纳起来由五大类别的标准组成,即智慧城市基础标准、智慧城市支撑技术标准、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标准、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标准、智慧城市应用标准。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工作不是从零开始的,是在很多信息技术标准、城市建设标准、信息化应用标准等基础上,开展推动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更高阶段。
对于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工作,要从多个角度去考虑和分析。当前,对于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需要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如何遵循现有标准;二是如何针对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点研制新标准;三是如何根据智慧城市不同场景需求,制定标准实施指南。
第二步:大数据战略
说到智慧城市不得不涉及大数据。因为大数据在城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大,更不用说未来信息化程度更高的智慧城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曾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通过城市食盐的销量来计算出人口的数量,“因为食盐消费是刚性的,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人们不会多吃盐,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也不会少吃盐,食盐的销量与人口数量是直接相关的。”
大数据很重要,以至于成为2013年被“透支”使用的IT热词之一,然而中国企事业单位真正能懂得运用的又有多少?“现在IT热门词汇层出不穷,有点盲人摸象的感觉,都是从自身角度出发理解这些词汇,其实IT技术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例如没有物联网的支撑,大数据中的数据都是死的数据,数据价值并不高。”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建宁介绍说。神州数码大数据专家史文钊也认为,大数据不仅仅是海量数据的集合,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出其背后真正的价值。近来,人们也开始反思大数据的真正含义,冷静思考大数据背后的真正价值,尝试构建各种大数据解决方案并应用于各行各业。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更是不断探索如何盘活已有数据存量,用好大数据增量,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和管理决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