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要求和财政补贴刺激下,虽然依旧希望借助新型变速器、缸内直喷乃至先进的混合动力技术,达到节约燃油、降低排放水平的目标,但希望在中国发展的外资汽车企业,仍无一例外作出承诺,加大投资研发新能源车。
相比国内新能源车产业由比亚迪“一枝独秀”的局面,跨国车企如通用、日产与宝马等,实际上早已就此进行了数十年的基础性研究,只待某些地区、国家的产业化和市场推广的契机。
“在技术上,我们可能并不领先。”侯福深说:“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主要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而非以市场和企业主导,把电动车作为目标对象后,我们对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也动心了,研发资源自然就分散了。”相反,跨国巨头即便遭遇研发或市场环境的重大变化,还是能够坚持原定目标,最终取得成果。这种持之以恒的态度在中国汽车界很难得见。
目前,中国初步建立了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链。“截至2013年底,在公告内100多家整车企业中,共有1351款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获得国家机动车新产品公告。”侯福深感叹,这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资源过度分散,如此下去,技术怎么会有进步?
著名汽车维权律师蒋苏华也批评说:“这些车企搞新能源车就是为了钱。”
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则告诉记者,2013年,美国纯电动车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分别销售6万和10万辆。而截止去年年底,中国累计生产的8.97万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含合资品牌)中,纯电动汽车仅4.03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销售新能源汽车17642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4604辆、插电式混合动力3038辆。
“美国就几家企业生产新能源车,销量达到如此规模,中国一百多家企业、一千多款产品,除了资源分散影响技术进步,成本上也很难与国际企业对垒。”贾新光认为,“跨国车企正形成规模效益。”“国际上电池成本正在下降,美国现在也能做到大约3元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