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独大”是通病
据杜鹰在发布会上介绍,中国200多个资源型城市面临很多共性问题。
首先,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秩序不规范,开发强度过大,为了开发资源,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其次,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过大,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62个资源型城市矿产资源开发的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5%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而其第三产业比重则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杜鹰认为,这一产业格局将导致其他产业难以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滞后,容易出现“矿竭城衰”的现象。
此外,历史遗留问题多,包括民生、环境问题。他举例道,69个资源枯竭城市的合计人口只占全国的4%,但棚户区占全国四分之一,失业矿工占全国采矿从业人员的十分之一,低保人口占全国的十分之一,需要治理的沉陷区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现在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负数开始,”杜鹰说道。
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针对“一业独大”的现象,《规划》提出要依托资源型城市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多元发展和优化升级。
培育壮大优势替代产业的具体内容包括,要做大做强矿山、冶金等大型成套装备和工程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化工装备、环保及综合利用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模具、关键零部件等配套产业发展。
此外,还要大力发展纳米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有条件的城市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支持发展生物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
“要求资源型城市的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到2020年比2012年时提高6个百分点。”杜鹰透露,国家发改委已经设立了一个对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扶持专项,中央预算内资金已经投入了21亿,带动了社会资本共300多亿,对促进资源型城市尽早建立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许宏才还表示,中央财政对资源枯竭城市会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除了专门设立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之外,还会通过收入分享制度及其他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继续给予支持。
“随着资源税制改革的推进,这些资源型城市通过资源税能够更多地分享到一部分收入,这也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许宏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