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其实很简单,电力行业需要巨量投资,智能电网建设、新能源发展、发电厂环保减排,这都是需要大量花钱并且统一协调的超大项目。如果在市场体系中出现了过多的竞争单元并缺乏政策进行管理,必然会抬高各个竞争单元的利润预期总和,最终只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德国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降低电费无法再吸引民众的眼球后,政客们只能不断抛出二氧化碳减排等等绿色概念。民众也终于意识到,便宜、安全地使用电力是多么重要。
反观中国,长年保持的五六角钱一度的民用电价,无论是纵比、横比、环比,都是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二是从输配分开到输配融合。输配分开几乎是每次讨论电力改革时都会被人提及的词语,但这个概念在德国已经过时,现在人们更希望输配融合。
从系统安全的角度出发,一个电网只有一个频率,大部分的系统稳定任务都落在输电网调度中心上。随着调度自动化和智能电站的发展,输电网调度中心需要也能够直接管理更多的新能源发电设备与系统保护设备。所以新能源的发展对输配网的运营关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输配分离必然意味着垂直计债、风电管理、调度合作、利益切割等。可以说,在客观条件并不具备的条件下,搞输配分离就像人为地分开汽油柴油加油站一样,不是不可行,而是没意义,甚至会造成很多隐患。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困扰全世界各国电网安全的共同因素都是,专业调度人才的缺乏。尤其是在极不稳定的新能源大量并入电网之后,整个电网的安全往往都是依靠中央调度中心的少数专家极力协调各方来完成的。在这个发展阶段强行推行输配分离,增加了由于人员经验不足造成的停电危险性和系统不稳定性。
三是从改革体制到改变人。其实体制就是你我他,一个个鲜活的人,如何在一起做事。因此要想改变体制,先要改变人的知识、观念、行为。以电力行业为例,如果缺乏对专业的了解,谈论改革就是放空炮。德国的能源转型计划最值得人深思的就是,潮流优化、短路电流计算、无功平衡及调峰容量备用等这些概念,但这是新能源投资商们不感兴趣的,他们只管上马项目大喊必须并网,却从来不理会电网的安全和技术上的必要条件。
所以体制并不只是国家的各种制度、企业运营模式,应该还包括更广阔的文化和人性因素,因为它反映的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协作的一种规范。德国的能源转型经验恰恰在于那种积极的人文精神准备—社会各界都以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平心静气地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因此,除了需要民众和政府耐心了解工业生产的特点、工业系统中各角色的分配和诉求,最重要的还是要抓住改革历程的重点。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哪个方案正确,而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