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德国电网收归国有的呼声,暴露出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请您从私有化与电力经济发展规律方向分析,电力私有化改革存在哪些风险?
梅新育:电网很大程度上有自然垄断的属性,不能为了纸面上的“反垄断”目标就牺牲效率。反垄断是工具,效率是目标,反垄断本身不是目标。电网企业纵向一体化,是有电力经济的客观规律的,在改革时不宜盲目作为打击对象。如果让企业感觉,企业只要做大,就会被拆,那谁还会有兴趣把企业做大做强?我们从哪里去获得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支柱企业?在印度,但凡企业做大,就会有不合理的管制,比如达到100人的企业,解雇员工就要向政府申请,于是很多企业都不愿意做大,限制在99个员工以内。
我认为,改革的着眼点是提高效率。
什么是社会责任?企业首要的社会责任体现在自身的日常运营之中,就是企业以最高的效率运行。
对电网企业来说,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实现电力清洁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的、能用得起的电力,并且电价要体现出经济成本、社会成本、环境成本,就是做到了企业社会责任。改革不能构成对市场体制的过度干扰和扭曲,不能在“改革”的旗帜下破坏经济效率。这对电力、铁路、天然气等都是一样的,不可能在一个小区里,设两套电路、两个天然气管道,让小区的住户去选择其中一个,这是一种浪费的表现,这样的房子反正我是不敢住的。
能做到提供经济的、能用得起的电力,并且电价体现出经济成本、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其他条件相同,这一点国企一定比私企做得好。
我对央企提供普遍服务感触很深,比如我国手机信号覆盖远远高于美国,不管我在海拔五千米的纳木错湖边,还是在川藏公路线上的深山里,手机信号都能做到满格;而美国的电信在竞争下,服务质量并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美国遭遇桑迪飓风后,电力恢复供应用了很长时间,是因为地方和工会垄断,灾区工会自己干不完活,也不肯抓紧时间干活,还要禁止外地电力工人救援,认为这是抢他们的饭碗;这不仅效率低,还打破了道德底线,这表明所谓“竞争”给服务质量带来的巨大损坏。
人物链接
梅新育,湖北省武汉市人,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曾在多家知名媒体担任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