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开放了越来越多的数据,但市民反馈系统还没有发展的那么快",Niemi-Hugaerts解释道。"通常这些数据都消失在称之为'黑洞里。"相比之下,一个Open311接口"能允许市民发送照片或更新关于路面坑槽或交通标志的信息,只要你能想到的消息你都可以发布",她说。Open311也是一个开放的数据集,"允许第三方开发人员或市民自己开发应用程序或者服务",Niemi-Hugaerts说。
业内仍然渴望看到首尔的智能道路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自下而上的解决方案。里约热内卢在2013年的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了"最佳智慧城市"的称号,它的运营管理中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运营管理中心的400名员工能通过无数的显示屏和800平方米的控制屏,观察街道影像、实况转播城市交通的智能地图,进行预见性分析,并通过观察社交媒体上有关居民的动态和关键词进行"热点话题感知",将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或之前)。
里约热内卢是通过中央操作系统和高科技方式领导市民的典型代表,但其办公室主任Pedro Paulo Carvalho告诉我说,这种方式并不能满足目前城市发展的需求,"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阶段是构建基础的中心设施。现在真正的挑战是第二阶段,要把这些系统整合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开放我们的数据……让市民能够切实利用这些数据。决策过程需要"智慧市民"的参与。"尽管里约热内卢获得了"最佳智慧城市"的称号,但它要真正达到"智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物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媒介,它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待智慧城市的建设。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中心的创始人Kevin Ashton举了智能水表的例子。"40%的室内用水是在浪费水资源,包括水管泄漏,水龙头漏水……如果我们能捕获这些信息,然后告诉正在用水的人们,他们就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其实节水很简单。" Kevin Ashton的团队设计了一款安装在水槽下面的量表,这款量表的价格低于100美元,它能告诉房主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泄漏情况。另一款量表则能在室内植物缺水时提醒主人浇水。
智慧城市的建设涵盖了上述所有方面。到2013年底,还没有一个城市能真正称得上是智慧城市,要想成为智慧城市,需要各方的复杂协作。中央操作系统不能只是简单地监控市民,还需要市民的广泛参与。市民群体必须有质疑政策和大数据使用准则的能力,并且为政策的制定和大数据的使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街道上需要安装智能传感器,就像我们的房子里需要安装传感器一样。智慧城市规划的整体研究是有可能的,但我们还没有走到那一步。在保护主要技术企业权益方面,我们的政策建设也还不够完善。
西班牙Abertis通信公司的市场总监说:"主要的挑战不是技术,我们的技术已经很发达了。我认为最大的挑战在政治领域……我们需要来自市政机构的明确指示,消除不同部门的筒仓壁垒……在我们推出技术之前,政策的授权很重要。否则,我们的付出就只是一场漂亮的实验。
换句话说,技术是现成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智慧地"利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