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显然没有充分估计到2008年至2013年的显著变化。五年间,得益于中国(75GW)、美国(60GW)、德国(31GW)的高速增长,世界风电的总装机容量翻了一番,达到300GW,三国总和占比则接近世界的60%。
全球风能理事会秘书长Steve Sawyer曾批评国际能源署与业界沟通过少、信息不全。“目前的路线图更加切合实际。” Steve Sawyer称。
随着装机容量目标的上调,国际能源署同时修订了风力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
Paolo Frank表示,到2050年,风力发电占全球电力供应的15%-18%,而2009年的预期为12%。届时,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300GW至2800GW,每年减排二氧化碳48亿吨当量。Paolo Frank称,除风电成本下降速度及电网接入可能会延长这一计划外,完成上述目标不存在实质性的障碍。
可能延迟风电发展的因素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成本,但国际能源署对此也表示乐观。
以中国为例,国产风电机组的平均价格从2007年的6000元/千瓦下降至目前的4000元/千瓦,加之安装成本的下降,其总成本已降低了50%。基于过去五年的经验,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50年,陆上风电成本将继续下降25%,海上风电成本下降45%,下降幅度超过此前预期的23%。
“但成本的下降不代表风电能够获得与传统化石能源同等的竞争力,” Paolo Frank表示,“除非将环境及排放二氧化碳的成本反映到市场之中。”目前,风电生产的平均成本在60-130美元,“风电仍需补贴和税收等政策的支持。”
但在国际能源署更加趋于乐观的“2013版全球风电路线图”中也不无担忧,Paolo Frank表示,由于技术、成本、政策的不确定性偏多,海上风电的发展前景仍不清晰。
事实上,发展海上风电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欧洲国家面积大多很小,陆上风电空间有限,海上风电极具潜力,类似的国家还包括日本。但由于欧洲经济疲软,不利于安装大规模成本高昂的海上风电。
不过,最令Paolo Frank沮丧的是风电的实际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