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会直接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度,但是海外布局对国家能源安全的贡献,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从海外运送油气回国,其意义更为深远。我们应该建立一种较为正确的相互依赖型能源安全观,从战略上把握能源企业海外布局之路。
中国能源企业的海外布局是“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核心内容和中国能源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还是开展能源国际合作,都是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而扩大对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影响力和增强在国际能源治理的话语权,则是实现国家能源安全的必要手段。由此,中国能源企业的海外布局,特别是油气大公司在海外的布局,会直接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度,但是海外布局对国家能源安全的贡献,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从海外运送油气回国,其意义更为深远。若想全面理解海外布局的整体意义,需要我们厘清能源安全这个基本概念,并合理选择看待能源安全的视角,建立一种较为正确的相互依赖型能源安全观。正确的能源安全观能使我们从战略上把握海外布局之路,从而反作用于我们国家的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概念最初源于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人们由于担心石油供应不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不安全感。石油消费国组织国际能源署(IEA)对于能源安全的定义最初建立在对石油安全的理解之上,即获得足够、廉价、可靠的石油资源,当时的能源安全也可直接理解为石油的供应安全。这种石油安全观后来虽然逐步扩展为石油安全内容的四个维度,即上游资源的可开发性、中游的可输送性、下游的可支付性和消费时的环境可容性,但重点依然为供应安全。随着各国能源消费结构内容的逐渐丰富,人们使用的能源品种从石油过渡到油气并重,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气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能源使用方式也从大型集中化向小型分布式发展,石油安全概念更多地被能源安全概念所替代。
能源安全的相互依赖性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能源安全与经济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的关联性逐步加大,使得能源安全的重点日益从供应安全转移至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安全平衡点,实现能源安全不再只是单纯地追求供应安全,而是实现能源、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综合安全。第二,由于能源资源地理分布的非均衡性,能源资源呈现出一种全球流动的状态,推动能源资源跨国界流动的是能源贸易、能源金融、能源通道和能源技术,能源资源与后面四项构成了全球能源安全的五大要素。因此,不再有真正意义上个体的、孤立的国家能源安全,国家能源安全与全球能源安全紧密相连。第三,能源产业上、中、下游更加一体化,能源不同品种间的相互补充性和约束性也更加明显。任何一种能源资源,不再独领风骚,其价格也不再绝对影响全球能源市场。
相互依赖型能源安全观是指以关注全球能源安全为前提的彰显“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在具体实施中,着力于中国在2006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八国集团会议上提出的三个方面:加强能源开发利用的互利合作。国与国之间加强政策协调,促进油气资源开发以增加供给,在能源需求和供给基本均衡的基础上确保稳定的可持续的国际能源供应及合理的国际能源价格,确保各国能源需求得到满足;形成先进能源技术的研发推广体系;维护能源安全稳定的良好政治环境。携手努力共同维护产油地区的稳定,以确保国际能源通道安全。这是一种带有中国“和谐”文化特色的综合能源安全观。这种观念既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至今能源发展历程,又体现了在能源现实发生变化后,中国对能源安全的变革性诠释。同时,这种诠释已经对中国能源企业的海外布局产生了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