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现"烂尾楼"
在103个智慧城市试点当中,有一个地方特别得引人注目--那就是河北的曹妃甸。十年时间,曹妃甸从涨潮时不足4平方公里的带状沙岛,发展成如今规划面积达到1943.72平方公里的曹妃甸新区。
据笔者了解,现在的曹妃甸并没有像原本想象的那样,成为河北沿海增长级上的"皇冠"。很多项目因为资金短缺被迫停工,烂尾的现象随处可见。有数据显示,自2003年至今,曹妃甸区已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52个,包括在建项目217个。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其中不少项目都有工期缓慢或停工的鉴定,许多企业都陷入了缺钱的窘境。
此前有媒体报道,如今曹妃甸区工业区每天要还的利息在壹仟万元左右,这一数字也在曹妃甸工业区招商局内部人士处得到了证实。根据公开资料,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当地政府和企业投入超过千亿,而产业集聚投入的两千亿元则由入驻的企业投中。不过自开发启动以来,当地多个基建项目出现招标时无人投标、中标后无人施工的局面。现在多个项目部分恢复施工,是否意味着平台搭建的资金链难题已经解决,目前无从判断。
那么智慧城市究竟建设局面如何,哪些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哪些是企业投资,建设模式又是怎样?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知多少
智慧城市建设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管理和服务体系等,只有建立合适的运营模式,才能理清权、责、利的关系,才能让政府、企业、用户及其它机构等共同参与,才能保证其安全、高效的运营,共同推动集中化、集约化、规模化、创新性的智慧城市健康生态环境,确保智慧城市的良性发展。
据国脉互联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的投入模式分别有:政府投资运营,企业参与建设、政府与企业合资建设与管理、政府统筹规划,企业投资建设、企业建设运营,政府、公众购买服务等4种运营投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