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城市管理领域建设内容
智慧政务建设。智慧政务是以城市级数据中心为载体,构架基础数据库和各类专业数据库,通过整合政府IT资源,向社会提供公共云服务。打造政府跨部门的 “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依托电子政务外网、政务内网,面向企业及公众的事务处理、事务查询等的公众服务平台;面向公务员的内部信息发布、培训教育、相互交流和资源共享,使政府工作人员通过各种终端,随时随地登录统一平台达到获取所需信息或服务。建设政务云数据中心,采用虚拟化等新技术,通过整合、扩展、完善,建设政务云数据中心,广泛推行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共享服务、应用共享服务,实现技术资源整合共享。建设政务物联网数据中心,依托现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根据各部门物联网应用扩展需求,建设政府机关统一的政务物联网数据中心,为部门基于物联网的应用系统集中提供网络通信、数据存储、信息处理及系统运行服务,避免各部门分散建设物联网数据中心。整合完善政务网络平台,整合各部门涉密网络,形成政府统一的涉密信息传输管理平台。大力发展内网决策指挥、办公管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等各类应用。严格按照信息系统分级保护要求,落实安全保密措施,完善身份鉴别、访问控制、责任认定体系,确保内网应用安全。
整合完善网络安全平台,按照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完善以病毒防范、漏洞管理、入侵防范、信息加密、访问控制等为重点的安全防护体系;完善以安全审计、系统监控、接入控制等为重点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移动电子政务平台,根据机关移动办公、移动执法需求,适应手持设备智能化和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规划建设移动政务安全接入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形成有线无线互为补充、安全可靠、统建统管、充分共享的移动电子政务平台。
智慧城管建设。智慧化城市管理的建设内容为:整合现有的数字化、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服务等新一代高科技技术手段,建立城市管理各环节全面感知、智能分析、信息共享、协同作业的统一平台,在城市公共设施精细化管控、公共安全应急预警、执法管理强化监督、环境卫生网络监测等方面,全面提升和完善城市管理功能。
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底层传感网络建设、数据平台建设、系统支撑平台建设、应用及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底层传感网络建设,通过集成多种信息传感设备,构建底层传感网络。底层传感网络建设,是借助各种智能节点终端实现对监测对象的信息采集,通过传感网关将信息进行汇聚,并上传至核心网络。核心业务库建设,是指通过整合业务数据库、业务支撑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实时数据库,构建数据平台。数据平台包含智慧城管系统的所有数据信息,主要包含业务数据、业务支撑数据、空间数据和实时数据四个部分。多业务平台建设,通过整合业务逻辑功能、数据运算、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的一个信息集成处理环境。是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结构化数据资源、非结构化文档和互联网资源、各种应用系统跨数据库、跨系统平台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的集成化环境,实现个性化业务应用的高效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城管应用系统建设,是指通过整合公共设施、公共安全、执法管理、环境卫生四个方面服务,来建设智慧城管应用系统。系统应用平台面向城管单位提供市政设施主动式监管;市政车辆定位跟踪、统一调度及条件管制;市政人员出勤监管、合理调配;城市环境监测、卫生质量预警;重点地界智能监管等六项服务应用。
5.智慧中国产业体系建设
5.1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智慧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培育优势领域和主导产品为核心,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移动通信、软件与信息技术等产业,培育三网融合、网络增值服务等新型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全国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及生产基地和全国信息服务及服务外包基地。完善配套体系,延伸产业链,培植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实现全国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5.2加快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渗透发展。
推进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全面渗透、综合集成和深度融合,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工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智能发展,逐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两化融合”示范基地,“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引导工程。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电子、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推进设计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加快“两化融合”。以大型企业信息化为龙头,带动规模巨大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升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协作能力,形成智慧中国建设有利的制造业应用体系。搭建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力度。加快信息化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信息化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优势服务业。
全面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推动电子商务在金融、外贸、税收、海关、民航、铁路、公路、水运、邮政、钢铁、石化、汽车、建材、农业等领域的普及和深化,建立大型企业电子商务购销平台和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企业和行业应用示范。健全电子商务政策法规体系,加快信用、认证、支付、标准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保障网上交易安全。
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满足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大型物流枢纽发展的信息化要求。加快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化。鼓励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信息化应用。加快旅游、会展、酒店、餐饮等服务信息化,构建高效便捷的网上旅游综合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