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检测中的表现也不同。据悉,参与国家电网公司第一轮检测的24家企业以国内公司为主,只有2家国外公司,共6种企业类型,包括代理公司1家、研究机构1家、制造商与高校合作2家、传统互感器制造商4家、电子式互感器制造商14家、二次设备制造商2家。经过检测,4台通过全部检测项目的样品均来自具备一次、二次研发实验能力的制造商。故障较为严重的产品集中在制造商与高校合作、传统互感器制造商和新厂家,这三类厂家共5台,占56%。有专家断言,这类企业要具备生产质量可靠电子式互感器的能力还需要相当的历程。
据汪本进分析,传统互感器制造商主要与高校开展合作研究,由高校提供传感部件以及二次采集和转换器的设计,厂家凭借其在一次本体上的技术优势,拼凑出各种传感原理和结构的电子式互感器。因高校科研人员缺乏电子装置在变电站实际运行的设计经验,致使此类电子式互感器的故障多出现在二次部分。
二次设备制造商在电子电路设计和生产方面拥有先天优势,聘请少量一次本体设计人员或完全由自己设计电子式互感器的一次本体,此类电子式互感器的故障较多得出现在一次绝缘和动热稳定方面。
而一些无行业背景制造商,由于完全没有电力设备制造经历,只是在电子式互感器热和智能电网热中进入电子式互感器研究制造领域,产品缺陷更多。
当然参与检测的企业还只是行业中的一部分,仍有大批传统互感器厂家和其他行业制造商伺机进入电子式互感器领域。对此,汪本进提醒说,制造商想要生产出过硬的电子式互感器产品,需要在技术储备、技术及生产人员、实验手段、产品企业标准和工艺文件、生产设备等方面下大功夫。
电磁兼容问题最普遍
根据检测,电子式互感器本身暴露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电磁兼容、短时电流、温度循环、绝缘击穿等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电磁兼容问题。而出现电磁兼容问题主要由于机箱屏蔽设计不合理;设备电源端口设计不合理,在浪涌抑制方面未采取合理措施或措施不当。
汪本进介绍说,这主要由于企业对暴露在户外强电磁环境的电子式互感器二次转换器的电磁兼容考核方法和严酷等级设计不足;部分电磁兼容试验项目的技术参数与现场实际存在较大差异,部分要求低于现场实际工况等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