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将大有可为
在谈到高校和企业共同合作,一起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问题,陈理事长肯定的说这是一个好的合作方向,即增加了企业与高校的沟通合作,也为物联网专业学子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实际操作的机会。陈理事长表示:“实际上我们也在和一些高校合作共同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这样增加了高校与企业的交流机会,也给了学生了解和学习实际案例的机会,明确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会提供给了学生一些很好的实习机会。”
与学校单独培养学生的模式相比,校企联合将会获得更多的互补性内容,学生会获益更大,学校也会更加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企业也可以从中挑选针对性比较强的专业学生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这种校企联合的模式也可以校正高校对于培养物联网人才的方向,调整教学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也能诞生出一批物联网实干型的人才。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改善学校培养的人才缺乏市场需求的问题,也能为广大学子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在物联网专业的教学中也会更加成熟和科学,可以说这种模式是受益所有人的,将会大有可为。
当记者问到如何看待当下社会上出现的物联网相关的培训机构时,陈理事长表示要理性对待,全面的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机构可以与企业签订相关用人协议,同时师资力量足够全面和强大,并在学科设置中积极探索逐步完善,这样对于物联网行业来说将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推力。就像在急需IT人才的时刻新东方和北大青鸟的崛起一样,可以说培训机构只要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解决入口和出口问题,并设置贴近实际应用的课程,努力培养实干型的人才,对于学校、学生、企业来讲都是受益匪浅的。可以说高校培养的人才有限,而培训机构的出现恰好可以弥补高校在培养人才数量少的这一严重问题。
培养科技型人才 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就去北京邮电大学开设了物联网专业,一年的学费高达5.6万的事件,陈理事长坦言,现在的教育也在向市场经济迈进,不存在什么合理不合理的问题,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他愿意开这个价你愿意读就说明你认同他的这个价值。对于北邮来说,它是通信信息技术领域的高端学府,可能大家看重的是它在物联网领域的就业机会大一点。对于5.6万这个数字,不能讲它合理还是不合理,要看学习的效果,如果能够培养出人才为市场所需要的也是学有所用的还是比较值的。
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来说还需要大量的工科类学生,这是我国科技强国的需要,也是温总理提出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性发展”所需要的。换一种说法,中国在将来会要有一大批优秀的工程师的出现,才会带领中国突破传统企业的桎梏,带动新兴企业的兴起和发展,这是中国必须要有的。在国外国家对于科技型人才的培养是不遗余力的,这个是我们要思考的。
物联网专业学子应正确定位自己 三个维度决定发展方向
物联网学子毕业在即,面对就业,很多学生盲目、徘徊。对此,陈理事长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了就业指导建议。他首先强调了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前景可观,学生可以学校只是你未来成功的一座大门而已,关键是要看学生毕业以后要到物联网的那种企业去任职和工作,和你所学和所闻有关系,如果你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建议去一些技术力量比较强的企业;如果你是应用型的人才,那建议你去一些系统集成和解决方案的公司;如果你是营销型的人才那可以去运营为主的企业去工作。关键还是看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擅长的领域,要定位自己到底是属于应用层还是感知层还是感知层的,擅长哪个层面就向着哪个层面去发展。
其实不管哪一种人才都是这个行业不可或缺的资源,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如何定位自己陈理事长结为三点。第一点是喜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确定自己最喜欢哪一块;第二点是能力,能力是保障你未来就业能够匹配你的所在岗位的重要保障。第三点是社会的需要,要明确现在社会中最需要物联网的哪一类人才,需求越多,你进入这个行业的发展空间和速度高度就越好。简单来说就是三个维度,即兴趣、能力和社会需要,如果你综合考虑这三个条件,刚好是在一个完美的交叉点,那么你的成就、成就的速度、高度、广度一定是你同年纪的同班同学的N倍,毕业的差别就从此开始。
采访最后,陈理事长表示物联网这个行业的未来不可限量,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物联网也会迈进2.0时代,目前可能应用最多的是在传统产业中的智能化升级,比如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等,都是在传统产业中提升信息化来实现物联网的,严格来讲这个升级改造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这是属于一种改造性产业,而2.0时代的到来肯定会带来比1.0时代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