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鸟瞰中华大地,这一次,大规模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箭在弦上。
2013年1月底,住房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公布了包括北京市东城区、河北省石家庄市等在内的90个城市(区、镇)的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紧接着在5月,住建部再度启动2013年试点申报,间隔时间如此之短令外界拍手称快。
“开展2013年试点申报工作,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做好材料审查、实地考察和初评工作,编写书面评审报告,并要求在6月底完成。”住建部在向社会公开的文件中明确指出。
记者注意到三个细节:其一,此次试点的申报数量缩减为每省两个;其二,申报城市应在明确当地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分析面临问题的基础上,编写申报书、发展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等申报材料;其三,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截止日期。
可以说,这些细节都说明了管理层在此次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谨慎、务实的态度。记者不由得联想起过去五年我国风电、太阳能等产业令人痛惜的盲目发展,对比来看,面对这一次市场机遇,各方变得理智与成熟很多。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对此的一句评论便引来了各路媒体的疯狂转载:“建设智慧城市需要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入手,智慧地规划和管理城镇,智慧地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这句话之所以被媒体疯狂转载,因为他在描绘“智能城市”的未来愿景的同时,更囊括了政府、相关企业以及城市居民。
说到底,智慧城市的推进终究要依赖多方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