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2006年至今担任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顾问、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是“智慧城市”还是“智能城市”
○ 当前智能城市建设有哪些隐忧
○ 智能城市如何衡量
“智能城市”更适合中国
记者:“智慧城市”是一个热词,目前我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总数已接近300个。中国工程院在2010年就对智慧城市进行研究,2012年启动了“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这一重大咨询项目。请问,从“智慧城市”到“智能城市”是一个什么样的认识过程?
潘云鹤:“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准确地表述应该是“城市的智能化发展”。智慧城市的概念是由美国IBM公司在2008年提出的,英文为“Smart city”。“smart”一词,本意是机灵的、聪明的,而对应“智慧”一词的英文应该是“wisdom”。通过调研分析,中国很多城市近年来智能化发展的规划与实践,远远比欧美的“Smart city”内涵广阔得多,且是一种深谋远虑的计划。因此,“Smart”一词不妥。我们建议重新定义,提出了“智能城市”的概念,即“Intelligent city”。经过与中央部委、地方政府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大量的交流和座谈,大部分官员和学者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已经都向更宽泛的视野聚集。大家认为,“智能城市”的中国定义,已经完全不同于最初的“Smart city”。IBM想做的是smart的IT系统,而我们要建的是智能化的城市。对于带有农村的中国广大城市而言,建设“智能城市”就是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有机融合发展。因此,“智能城市”更适合表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智能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