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近年来,随着我国农网售电量的持续增长,供电线路、用户持续增加,造成了配电网复杂程度增高、控制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为此,我国电网企业抓住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的契机,在一些地区试点整合农电管理理念、理顺配网业务流程、配网基础数据,建设了营配调一体化管控平台。那么,与以往相比,该系统具有哪些特点和优势呢?对此,近日记者到国家电网公司“农网营配调管理模式优化试点”单位山东省高密市进行了采访调查。
提高农网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
日前,记者乘车来到山东省高密市李家疃村,看到10千伏线路和0.4千伏线路同塔进村,水泥电线杆整齐的排列在路边。在该村的南北两头各有一台变压器,两台变压器台区间安装了0.4千伏联络开关,使得该村的低压线路由过去的单台变压器供电变成了“手拉手”环网供电,每个台区实现了“五遥”功能。同时,“四到户”电表采用国网公司的智能电表、采用三层通信模式:RS485-WAN小无线-3G无线专网,远远看去,数据采集器传输灯的不停闪烁,集表箱显得格外醒目。
负责该地区供电服务工作的国家电网潍坊高密市供电公司朝阳供电所所长孟述华向记者介绍:“实现"手拉手"供电,使得低压线路缩短至285米,电能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应用了无极差智能无功控制器,补偿电容器可根据台区无功功率需求情况自动平滑调节,有效降低电能损耗。此外,电线杆上还安装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和语音报警器,公司的配电监控调度指挥中心可24小时对配电设施进行监控。”
“以前电压低、不稳定,电视、冰箱等电器很少能同时正常使用,夏天时躺在床上可以清楚的数吊扇转的圈数,”山东省高密市李家疃村民李汝新告诉记者,“电网改造后大家享受到了统一的电价政策和优质、快捷的供电服务,再没有出现过电压不稳等情况,也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安全性。”数据显示,通过建设改造,李家疃村的供电可靠率达99.988%,居民客户端电压合格率达98.85%,低压线损率降到5.82%。
此外,记者在李汝新开的超市里,还看到了一台移动POS机,使得村民24小时足不出村就能缴纳电费,同时也解决了乡村电费回收时限和资金安全问题,降低了人力资源使用量。
实现远程电能质量监测治理
据了解,作为“农网营配调管理模式优化试点工程”建设单位,高密市的试点内容为城乡146个智能配电台区及7495个低压客户的用电信息采集和建设;农网10千伏线路的配电自动化及主站系统建设。该工程于2012年5月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