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经过“十五”、“十一五”较大力度的建设与改造后,我国城乡配网结构有所增强,设备状况不断完善,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明显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受资金、体制等影响,我国很多地区配电网特别是农村电网建设仍滞后于经济发展。
《规划》将城乡居民用能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规划》提出明确目标:全面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
行政村通电,无电地区人口全部用上电。
“因地制宜”、“高效清洁”是“十二五”期间农村配电网规划的一大特点。记者注意到,在提及加强边疆偏远地区能源建设时,《规划》给出建议:利用当地可再生能源资源,加快建设微水电、小型风电、户用光伏系统、风光互补电站等小型电源,解决无电地区用电问题。建立健全小型电源运营和维护长效机制,提高可持续供能能力。
提高电网智能水平推进分布式能源利用
连续几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智能电网”,始终以快速的发展建设吸引着众人的眼球。随着分布式电源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等大量接入,“十二五”时期智能电网建设将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建设和推进阶段。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十二五”时期智能电网建设将着力增强电网对新能源发电、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等能源利用方式的承载和适应能力,实现电力系统与用户互动,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水平和综合效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努力实现分布式发电直供及无歧视、无障碍接入电网。”这一点在《规划》中被予以强调。《规划》提出,将分布式能源纳入电力和供热规划范畴,加强配套电网和热力网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研究制定分布式能源标准,完善分布式能源价格机制和产业政策,营造有利于分布式能源发展的体制政策环境。
“要加快推广应用智能电网技术和设备,提升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提高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并网输送能力。”高世宪认为,加强智能电网规划,需通过关键技术研发、设备研制和示范项目建设,确定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制定智能电网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