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科技长远持续发展的“基石”
十年来,一方面,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了,另一方面,科技持续发展后劲也加强了。
有专家评价,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基础研究正在由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因为,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不仅取得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而且学科布局更加合理,材料、化学、物理、工程、数学等主要学科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快缩小,纳米科技、量子信息、生命起源与进化等前沿方向进入世界前列。
同时,科技部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形成了包括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在内的较完备的科技基础条件体系。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38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294家。加强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提高研发平台开放共享水平。开通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全国有1.7万台套大型科学仪器通过信息平台向社会开放。建立1700多个科技资源信息数据库,全国分布式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初步建立。
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
如何提高各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这也是科技部十年来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图回答的命题。
近年来,科技部等部门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稳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积极培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目前,我国研发投入超过70%来自企业,研发人员超过70%活跃在企业,发明专利超过70%归企业所有。培育356家具有示范性的创新型企业,各省(区、市)创新型试点企业达6000多家,成为地方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力量。组建95家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中2000家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链开展联合创新,推动各省(区、市)构建数百家区域性联盟,有力支撑了地方优势支柱产业的发展。
深入开展转制院所改革,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顺利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取得积极成效。高等院校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学科研经费中来自企业委托的部分已超过50%,一些大学科技园及周边已形成逾百亿元产值的新兴产业集群。军民融合的国防创新体系进展显著,以军带民、以民促军的研发工作体系逐步形成,军民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达14家。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1年,北京、广东、江苏等地全社会年度研发投入超过千亿元,科技投入过亿的县(市、区)有82个,过千万的县(市、区)达1287个,占全国县(市、区)数量的45%。
科技部通过完善部省会商、部际合作、科技口会商制度,以及科技部与财政部、发改委的三部门协调等机制,加强了与部门、行业、地方的联系,在国家层面实现部门之间、军民之间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
科技部还通过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提高科技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各类国家科技计划的协同配合,形成按重大任务配置资源的新机制;明确科技计划过程管理的责任主体,强化承担单位法人责任;采取网络视频评审、凝练备选项目等重点措施,进一步提高科技计划项目公开公正透明的水平。深化科技经费管理改革,提高间接费用比例,简化优化预算编制、调整程序,增加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权,强化经费使用纪律和监督责任,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并颁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意见》,在后续政策制订上,一共分解为5个方面62项任务,其中科技部将负责牵头制定一半以上的任务,并将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协同创新、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到实处。
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
近十年,为了进一步培育和优化创新的政策环境,激励自主创新的法律框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修订实施新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同时,出台配套政策加强《规划纲要》的落实。
为了完善科技金融政策,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科技部等部委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和《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通过创业板、孵化器和风险投资等多种措施,帮扶中小科技型企业破解融资困难。创业板上市企业中85%以上是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从2007年的11亿元增至2011年43亿元。制定并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2009—2011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1393亿,纳税增加13400亿元,接近税收优惠的10倍。
从国际环境来看,我国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科技合作成为中美、中俄、中欧等双边、多边外交关系重要内容。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构建了5个国家级国际创新园、35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目前,我国已经平等参与热核聚变实验堆等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计划,并拥有话语权。
人才是创新的决定性因素。2011年,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规划发布实施,完成了科技人才工作的整体部署。依托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国家高新区等创新创业平台,科技部深入实施“千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推动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积极延揽和培育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