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应用受阻成本高企增加投资风险
纵观近十年能源领域的发展,包括光伏在内的新能源产业显露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快速崛起,庞大的产量和低廉的价格已经挑战了西方国家的敏感神经,我国光伏遭到双反并不是没有来由的。”广东太阳能协会常务副会长郑乐朋表示。
作为当前技术最成熟、最具有规模化开发前景的清洁能源,风电在中国的发展态势也不俗。《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2》指出,2011年,中国的风电发展继续领跑全球,累积装机容量继续居世界第一。
虽然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获得了不俗的进展,但作为行业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并网和成本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郑乐朋说,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还没有广泛应用,主要原因是新能源的发电并网问题没有解决。
中电联的统计快报显示,2011年国内光伏并网装机容量为2.12GW。此意味着,2011年国内光伏系统并网率仅为73.4%,亦即近四分之一项目未能并网。
“在广东,真正要说到风电存在的问题,那必然是成本的高涨。”广东珠海一家风电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几年风电建设的基础设备价格虽然降下来了,从6000多块/千瓦将至4000块/千瓦,但是土地成本、环境成本以及施工成本确实成倍地增长。同时,广东的风资源不及西北地区,发电量没那么高,项目的投资成本回收从以往的7~10年,延长到10年到15年。”
广东保威新能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何兆喜表示,现行的用电价格很难弥补光伏发电的高成本,目前的上网电价补贴是除西藏外全国统一标准,但是相对青海等日照条件充足的西部地区,广东省光伏发电的成本相对较高,而现行的用电价格很难弥补光伏发电的高成本,不利于光伏发电的普及和推广,对于上网电价的补贴政策和标准需“因地制宜”。
不难看出,成本高企,资金投入回报期拉长,一定程度上对民间资本进入风电、光伏产业面临着更大的资金压力和风险。
力破瓶颈业界呼吁“强制”政策支持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是除了鼓励政策之外,还需要国家在技术政策、补贴政策等配套措施上进行落实,从“鼓励”发展到“要求”发展上转变。
郑乐朋表示,像深圳市就强制要求新建民用建筑物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同时政府进行适当的补贴,并在“十二五”期间由新建建筑向既有建筑延伸、由建筑节能向绿色建筑转变。
也有些企业表示,要积极挖掘光伏发电应用的“潜力”。何兆喜说,广东省对于光伏发电应用的需求是比较大的,许多地方的工业园区内都有比较多高耗能的企业,例如陶瓷厂,政府可从这些高耗能企业入手,鼓励他们在大面积闲置的厂房屋顶应用光伏发电,既能解决其24小时高耗电的需求,也避免了远距离传输的耗能问题。
在推进能源的市场化改革方面,《白皮书》明确指出,支持民间资本全面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刘峰表示,当前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门槛较高,主要进入的是国企,若国家在税收等方面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支持新能源技术的开发,那么,企业慢慢发展起来之后必然产生价值效益。
对于并网这一瓶颈问题,近日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在近期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的表态是“欢迎、支持、服务”。这一表态意味着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启动将迎来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