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今天,我们或许可以说对自身所处的物理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我们的认识为我们的眼界所限,并没有跳出前人的框架,更多的时候,科学所依赖的是逐步的积累。
“李德毅”教授在《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一书中,尝试对云计算的本质加以阐释,根据他的理论,他建立了一种将自然语言采用数学模型“云计算发生器”加以描述,这种模型是基于物理学的“熵”理论以及“熵”的“熵”、即“超熵”理论,这种映射过程是可逆。基于这种映射过程,李教授表述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以数学方式来扩展自然和人文知识,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确定性加以相对准确的描述。
李教授的立论主要是基于对于不确定性的描述,由于过去单一的统计学或者模糊学理论应对复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实际上已经越来越显得左支右绌,而今天的计算能力提高,催生了一种更加准确,更加广泛应用的计算模型。但是“云计算”的内涵要超出这个范畴。
“风无常定,云无常形。”云的本质不仅仅是形态的多变,各个组成部分的厚重程度不同,而且从动态的角度上讲,云最大的特点是形态的多变,而每种形态本身可能是相对稳定的存在,但是这种稳定又时刻又有可能被打破。这种规律其实是自然世界无处不存在的客观规律。动态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动态中又包含着相对的恒定,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动态是“阳”,相对的稳定是“阴”,个体的不同特色是“阳”,可追寻的规律是“阴”,两者客观平衡,和谐统一,一而二,二而一,而最妙的是,阴阳是可以不断互相转化的,阴极就是转阳的一刻,阳极就是转阴的一刻,阴极和阳极都是不可持久的最不稳定的状态。
“熵”理论是热力学理论中对于系统平衡度的数学度量,平衡和稳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稳定可能包含着多重的含义,稳定是某个相对静态点,但当干扰发生时,稳定状态有可能被打破,可能会趋向于不稳定,也可能继续回归稳定,或者达到随机稳定,而平衡仅仅是指可以抑制干扰量的稳定状态。从这个角度出发,“熵”理论更加关注的是系统混乱程度,或者从“负熵”的角度看,有序程度的描述,故而更加着重于对平衡态的物理学表述。
但是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有一篇期刊发表了吉布斯的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了“化学势的概念。吉布斯算式的最大突破不仅仅是对“熵”和“自由能”之间的数理关系提出了直接的表述,更重要的是,这种表述使得“熵”的应用得以扩展到其他领域。针对任何一个混合的化学系统,我们都可以计算其“熵”值,也就是混乱度值。这种方法是计算“云滴”的“粒度”的主要理论依据。
从此,热力学意义上的“熵”理论应用突破了热力学的范畴,“熵”理论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对于系统混乱度的描述,从它的立论而言,认为系统的混乱度如果排除外部干扰,必然是逐步走向混乱度增加的方向,最终成为污染,从混乱走向有序的过程是不可自行逆转的,正如人会自己生病,但是如果不吃药,不治疗,人体免疫系统也不起作用,那么想要自动痊愈则是不可能的。
这种观点已经扩展到了社会学领域、信息学领域,但是是否具备普适性,比如在电系统领域中是否同样适用,还需要深入研究。
“云计算”的概念提出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对于客观状态的准确描述,而且要对这种动态与稳定的转化过程作出描述,把握住这一变化过程中所隐含的客观规律。
可以说,“云计算”概念的提出切合了大变革的时代背景。
“云”之前的世界,是多样与统一综合的世界,笛卡尔的认识论,解决了认识静态世界的方法论,“云”之后的世界,将是一个动态与稳定中不断转化的世界,系统的实时状态可以通过实时的模型加以然而,令人难解的是,这一次应用科学走在了基础理论的前面。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太网通讯能力的日益提高,使得网络计算成为可能,计算将不仅仅局限某一个中心,而将遍布于网络,从而使得速度呈几何级数得以提高。网络计算分布于各个不同角落,每个点都有各自不同的计算能力和范畴,形成了不同的“粒度”,从而整合而成为一个“云”网络,更加高速实时的计算能力,使得把握简单系统每个组成部分的细小的在每个时刻的状态变化成为可能。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应用“云计算”把握系统的细节并非难事,只要应用科学足够发展就能实现,但是“云计算”这种崭新的工具对于系统细节的实时把握必然催生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既然我们已经能够把握住系统各个时刻的细节,那么我们是否可能从简单系统入手,把握系统从动态向相对稳定的变化规律?
世界期待着一种新的理论,能够对系统的稳定度加以描述,怎样的系统是相对稳定的,系统目前处于何种稳定度,下一时刻,它将会向何种状态变化?这种理论必然带来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突飞猛进。
今天,可能有无数科学家正在研究这一课题。是否早已有人提出了具备可行性的理论,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
既然应用科学已经走在了前面,何不就继续走下去,归纳的方法虽然对于充斥这各种纷繁复杂的系统的现代社会似乎已经力不从心,但是既然我们试图把握的仍然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那么我们还是可以回到经典的归纳法,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对于各类系统的性能使用“云计算”工具做更准确的描述,然后再深入研究其中所隐藏的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