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上述交通问题的方法可概括为两种:建、疏。"建"是指对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城际交通设施建设等道路硬件投资,同时也包括建设智慧交通等为代表的智能化解决方案的管理设施建设,缓解交通压力。"疏"就是指充分发挥智能交通的技术优势和协同效应,结合各种高科技技术、产品,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效率。过去传统的解决方法即采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力发展道路建设。由于政府财政支出的有限性和城市空间的局限性,该法的发展空间逐步缩小,导致近年来北京、广州等城市相继实行了汽车"限购"、"限牌"政策,寄希望于"禁"的手段来减缓城市交通压力。但这种抑制人们刚性需求的做法饱受诟病。
专家也呼吁"堵"不如"疏",发展智慧交通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解决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等问题的最好办法。从各国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确实可以提高交通效率,有效减缓交通压力,降低交通事故率,进而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能源。
车联网产业迎来政策机遇期
车联网是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的运用,车联网项目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踏入新世纪,物联网、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概念兴起,具体到交通领域的应用便产生了智慧交通、车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概念,在中国早在1999年就提出来了,当时不叫"物联网"而叫传感网,物联网概念的产生与物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与智能交通交汇融合,产生了智能交通行业的新动向-车联网。
车联网就是汽车移动物联网,是指利用车载电子传感装臵,通过移动通讯技术、汽车导航系统、智能终端设备与信息网络平台,使车与路、车与车、车与人、车与城市之间实时联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从而对车、人、物、路、位臵等进行有效的智能监控、调度、管理的网络系统。
只与"人-车"相关的部分在国外叫车载信息服务系统,也就是"狭义"的汽车物联网。Telematics是以无线语音、数字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为平台,通过定位系统和无线通信网,向驾驶员和乘客提供交通信息、紧急情况应付对策、远距离车辆诊断和互联网(金融交易、新闻、电子邮件等)服务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车联网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每一辆汽车都可以被视为一个超级传感器节点,通常一辆汽车装备有内部和外部温度计、亮度传感器、一个或多个摄像头、麦克风超声波雷达,以及许多其他装备。目前,一辆普通轿车约安装100多只传感器,豪华轿车传感器甚至多达200余只。此外,未来的汽车将配备有车载计算机、GPS定位仪和无线收发装臵等。这使得汽车之间,以及汽车和路边基站之间能够无线通信。这种前所未有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扩展了计算机系统对整个世界的感知与控制能力。
车联网项目已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第三专项)中的重要项目,首期资金投入达百亿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的重大专项第三项要求:加快突破移动互联网、宽带集群系统、新一代无线局域网和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应用,促进运营服务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而车联网项目作为物联网领域的核心应用,第一期资金投入达百亿级别,扶持资金将集中在汽车电子、信息通信及软件解决方案领域。
《2012-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战略》即将出台,智能交通产业投资与发展将掀起新高潮。2012年7月31日至8月1日,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智能运输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期间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的相关负责人第一次公开解析了《2012-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战略》提出,到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形成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要求的智能交通体系,实现跨区域、大规模的智能交通集成应用和协同运行,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务和高效的物流服务,为本世纪中叶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具体目标为,全面提升城市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效提高公路交通安全和出行可靠性;着力增强水路运输效率和监管应急能力;显著促进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显著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形成智能交通产业。为实现上述目标,将重点支持交通数据实时获取、交通信息交互、交通数据处理、智能化交通安全智能化组织管控等技术的集成创新。还将加快智能交通基础性关键标准、应用服务标准的制定,推动标准贯彻执行和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