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天威保变:“比亚迪式”衰落的背后(2)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中国机电工业杂志    2012/5/15 9:57:13  我要投稿  

正是借着光伏和风电在2006~2010年狂飙式的发展,天威保变在获得高额利润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此领域投资力度,此时虽然其变压器业务增长速度减缓,但由于企业的首要任务已经成了在新能源市场多挣钱,而不是着力解决自身在变压器行业的竞争力问题,于是,一种颇为诡异的危机开始悄悄临到天威保变。

翻阅2006年~2010年天威保变的年报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变压器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大致呈逐年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新能源板块作为企业直接利润来源在企业整体经营中的作用变得十分重要(包括子公司和投资公司),而新能源领域的表现则对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影响越来越大(图2)。

图2

这是好事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原因之一就是新能源板块的利润更多依靠的是所投资的两家光伏企业,而非天威保变自身亲自经营掌控的控股子公司——而且即便是来自企业控股子公司,根本上更多还是因为新能源市场本身太好,但凡进入者大都赚了盆满钵满。这反应出来的问题就是,天威保变的利润更多依靠的是对爆发性市场的投资,而非自身的核心经营能力。大红大紫的新能源市场,很大程度上掩盖和延缓了很多问题的发生,但却仅仅只是掩盖和延缓,该来的,总归要来。

于是,在不断轻易获得来自光伏和风电等新能源领域高额利润的同时,天威保变不断稀释着自己对自身盈利能力的掌控力,从而最终,在光伏和风电市场整体猛然跌落之时,立马重重地摔个大跟头!

和比亚迪一样,天威保变的麻烦不仅仅在于新能源领域的猛然跌落,当天威保变将2011年辛苦募集来的资金中近9亿元投入到极为吸血的新能源板块之上却难见即时之效时,却猛然间发现,一直和自己在变压器领域激烈竞争的特变电工(7.82,-0.11,-1.39%)、西电,甚至那些从前不构成竞争压力的第二梯队企业,因为自己的“不务正业”,开始追赶上来,从而对天威保变原本相对具备竞争优势的变压器业务形成大麻烦。而这,才是天威保变战略上的真正麻烦!

了解中国输变电市场的人或许会很清楚,仅仅还在2009年初,受益于国家特高压输变电的概念,具备相当领先优势的天威保变曾一度被寄予厚望而引发投资者极大兴趣。然而如今三年后,至少相比较特变电工和西电,天威保变已经不再具备明显的领先优势——未来随着新能源市场依旧阴暗不明,继续为新能源板块输血而影响对变压器业务展开更大动作,将成为天威保变的“比亚迪式”战略性衰落逐渐发挥效果的根源!

综合起来说,比亚迪和天威保变共同的战略失误在于:面对企业所在产业领域市场竞争加大和利润有限而导致的发展瓶颈,没有选择迎难而上通过啃硬骨头而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有时候压力是企业获得别人所不具备的领先优势的机会(天威保变为何不立足于变压器领域而竭力做到绝对领先呢?)——相反,他们太快、太容易、太本能地进入短期可以赚到快钱的新领域,由此来缓解企业发展所遭遇的压力,而不是去直面这些压力,并通过正面应对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比如某一领域绝对领先的技术能力。

而这样的能力从来不是容易取得的,对于工业设备制造商而言,这一点尤为明显。看看世界500强或者优秀的跨国公司,看看西门子(微博)、ABB、GE,其成功恐怕不是因为哪个市场赚钱就去哪个市场这样的“机会主义”,而是在咬紧牙关解决一个又一个影响企业根本性竞争力的压力和挑战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具备了别人所不具备的核心优势。而正是这些核心优势,才足以让一家企业有可能实现“基业长青”。

中国企业凭着开拓精神和冒进主义,确实可以于短时间内在市场上基本赶上跨国公司,甚至产销量更大——我们有无数这样的商业英雄事迹,但这些借助市场自身的火爆而快速累积的商业大厦,很多时候往往缺乏坚硬的根基。而倘若企业真的想稳固发展根基,那么就必须有勇气直面困难,迎难而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练就一身别人压根替代不了,竞争不过的独家本领,而不是一遇到硬骨头就主动不啃,继续找嫩肉吃——终有一天嫩肉会发霉或者突然没有,这样最终的结局就是牙口不行,吃软不吃硬,整体身体素质羸弱、健康程度低、竞争力对抗力差劲!(关于这一点,对比国内钢铁企业养猪种菜和国际巨头铁姆肯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可参见本刊2010年第12期《伟大公司是如何炼成的》)

当然,数据有时候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就在不久前,国外有学者对全球2347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调研发现:从1999年到2009年,只有10家公司每年都实现了至少5%的净收益增长,只有5家公司的收入和净收益增长每年都超过5%。对于那些嘴上喊着要打造“百年企业”却打心底只看重两位数增长速度的中国企业而言,这样的统计结果无疑具有挑衅的味道。

事实上,实现基业长青,也即获得快速持续稳定增长是每一个企业和企业家的梦想,然而“比亚迪式”的战略性危机提醒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可能特别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即你和你的企业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获得它?是通过不断游走在一个又一个能赚一段时间快钱的市场之间,不断向人推销你的发展速度?还是通过累积某种核心竞争优势而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长期发展的基本战略?可能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因为事实上那些仅仅看重哪个市场能赚快钱,在遭遇危机后则知难而退的企业,往往根本就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比亚迪和天威保变也许就是很好的例子。

有意思的是,除了在去年听说比亚迪扬言要进军家电业之外,近期据传比亚迪又将进军工业车辆领域。和比亚迪一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顶着产业多元化的光环不断扩大产业触角,但却丝毫不顾自身的发展战略和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很有可能,其战略根本就相当简单而幼稚:即哪里能赚到钱我们就去哪里,一旦这里我们不容易赚到钱了,就在别的地方想办法——企业其实应该先想想:这里真赚不到钱了吗?为什么挣不到钱了?暂时的竞争困难是不是反应了我自身有哪些尚待提高或需要继续突破的地方?甚至,为何不可以像苹果公司一样,逼一下自己,再逼一下,努力搞出别人难以企及的绝招而一举改变整个市场竞争格局?

笔者并非一个专业化商业模式的鼓吹者,有很多优秀的企业业务都是多元化的,然而其优秀并非因为他们产业多元化,恰恰与之相反,即便业务及其纷繁复杂,企业依然有着清晰确定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企业只不过是将这个能力应用在不同市场上。

而对于那些“欺软怕硬”,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的企业而言,要想避免更多的“比亚迪式”战略性衰落危机和悲剧,最关键在于企业的长期战略——不是对外的市场战略而是对内的自我能力提升方面的战略,直白地说,就是我和我的企业究竟要凭借什么样的核心能力去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实现持久的商业价值?以及,我具体如何获得这些能力。

很可能,你并不经常关注娱乐头条和明星八卦,那么你大概很难对那个舞台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明星们或急速升起或倏然坠落有直观感受。然而遗憾的是,现今的企业界也从来不缺乏此种赶场子、而非做事业的风气。和那些追求在某些领域有核心优势的“长青藤”相比,今天唱歌、明天拍戏的明星们虽然最容易红极一时,但同时也更容易霎时陨落。前者是恒星,更在乎持久的价值与成就;后者是流星,追求一时的灿烂与辉煌。

那么,你的商业梦想,是恒星还是流星?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