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12月6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表示,我国电网目前有足够空间容纳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电量接近20%时,才需考虑构造未来的电力系统,而我国现在的入网比例还不需要国家对电网进行大力投资。
王仲颖是在“21世纪低碳中国发展高峰会”上做出上述表示的。王仲颖指出,今年5月9号,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一个《可再生能源与减缓气侯变化特别报告》,评估了全球164种开发方案。“这是由194个国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工作了接近两年时间写出的专家报告。”王仲颖称,报告指出,当风电融入当地电网的电量比例在20%以内时,几乎不会增加电网的额外成本。
而国家电监会日前在京发布的《风电安全监管报告》显示,我国风电占发电量的比例为1.5%。“我们的电网优势也好,资源优势也好,现在的比例有足够的空间去发展可再生能源。”王仲颖说。
可再生能源发展将倒逼电改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会上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扩大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全面提升产业能力,特别是加大风电、太阳能的开发力度,构造一个以核电为基础,以水电为调节,以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为电量主体来源的智能化电力系统。
“能源系统里很重要的就是电力系统。”王仲颖认为,未来电力系统不仅仅应该能应对用户端的波动性,同时也应该应对发电端的波动性,即针对可再生能源,比如风电的间歇性等。
对于未来的电力系统,王仲颖表示,有可能100%接纳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接纳多了就不安全,我认为这不对,首先我们就要转变观念。”王仲颖指出,能100%接纳可再生能源,就有新的电力能源系统。“只不过新的电力系统代价是什么,我们要做研究。”
据其介绍,德国能源署用三年时间围绕“100%接纳可再生能源”的核心理论进行能源转型战略研究发现,到2030年,100%接纳可再生能源的电网改造、完成新能源并网,要使终端用户的电价成本每度上升两个欧分。
王仲颖表示,电力体制改革已经呼吁多年,但利益分配机制的调整太难了,而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超越式发展,将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和能源转型。“到2030年,当可再生能源达到一定比例,同时电力系统转型也成功时,我们就会有一个经济稳定、可持续的能源系统,那时候我们还可以更大规模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王仲颖说。
史立山认为,当2030—204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达到顶峰之后,可以核电为基础,以水电为调节,以新能源为主,以煤电为补充,提供未来的30亿吨标准煤的能源。同时着眼于构建智能电网,这将给我国电力管理体制带来革命。
“十一五”城市化能耗同比上升35%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巡视员李新民在会上表示,我国能源领域的技术进步显著,能效以每年1—2%的速度在提高,但是近年来重化工业和高能耗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抵消或者是减缓了GDP能耗强度的下降趋势。”
据最新统计资料,2011年上半年,全国酸雨频率。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上海、湖南和重庆的大部分地区,在75%以上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西东部以及重庆的西南部地区。李新民表示,这反映出地方经济发展,燃煤量增加带来了酸性物质沉降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