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11月20日,笔者走进了投运整整1个月的青海首座智能变电站——西宁110千伏城东智能变电站。若不是因为看到一排排整齐的气体绝缘组合电气设备(GIS)耸在这里,笔者俨然忘记了自己身处在变电站。其实,我们的一举一动已被20千米外的监控总站看得一清二楚。这座于1985年投运后经过综合自动化改造的“高龄”变电站,现已引领着青海电网走进了智能时代。
智能巡视的感慨
轻轻一点鼠标,110千伏GIS设备六氟化硫气体密度、微水、温度、压力……样样反映设备运行状况的数值跃然显示在GIS在线监测系统的监视窗口中,就连每个参数的变化曲线也如心电图般扫描得清晰而完整,这让从事了十多年变电站运行工作的西宁供电公司变电工区副主任张少林倍加感慨。
“随着电网发展规模的日益扩大和GIS设备在变电站的大量运用,运行人员的工作压力在日渐加大,单单是抄录六氟化硫压力的工作,就足以让运维站人员跑上大半天,风险防范措施就有十几条!”西宁供电公司变电工区共管辖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52座,10千伏开闭所43座。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气候,GIS设备的六氟化硫气压是运行人员日常巡视维护工作的一大关键点,该工区就六氟化硫气压的监视作出了每日抄录一次的规定。
“抄六氟化硫压力是一件繁琐且十分头痛的事情,一旦监视不力,发生低气压闭锁等问题危害很大。”自从2010年4月份西宁供电公司实施“大运行”变电运维管理模式以来,城东变电站归属的城东运维站22个人共管辖着10个110千伏变电站、18个10千伏开闭所,每天把所有变电站的GIS设备压力抄一遍,需要整整一天时间。
“特别是在冬季下雪天,爬上爬下地抄压力往往会冒一身冷汗。”全过程跟踪验收城东变电站一个月,张少林深刻地体会到了智能化的好处。运行人员坐在控制室,就可以对全站设备状况了如指掌,倒闸操作不再需要操作人、监护人、配合人跑里跑外地看位置、核信息,在一面17英寸的液晶显示屏幕中可以详细看到从一次到二次设备、从设备动作量到动作完成情况的全部信息。“智能变电站能把运行人员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抓管理、抓培训了!”
六大专业齐“问诊”
万事开头难。自110千伏城东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项目审批下来后,西宁供电公司生产技术部主任刘辉担心的不是工程安全与进度的问题,怕就怕现有的技术力量难以跟进工程质量监督。
“工程质量保证不了,工程投运就会如履薄冰。”作为青海省首座智能变电站试点项目,必须得开好局,起好引领作用。从一开始,该工程的真正目标并非完成投运这么简单,为智能电网在青海电网中的崛起探好路子是终极目标。目标越高,行动的难度越大。
“要做就要做好!”作为青海省电力公司迈入智能化时代的引领工程,西宁供电公司把城东变电站改造的每一步棋走得都很稳。从工程项目图纸审核开始到安装调试、验收投运全过程,涉及的变电运行、检修、保护、开关、高压试验、通信六大专业齐上阵,针对各自专业问题“望、闻、问、切”,含糊问题查资料、问专家,直到“打破沙锅问到底”,水落石出。
“跟进这个工程近半年时间,收获太大了。”西宁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工区保护一班班长刘志刚作为工程保护专业的项目负责人,从首次接触数字式保护的纠结到与设备厂家等专业人员的不断切磋交流,从一点点的摸索到大胆设想,在探究过每一套装置的原理、每一条二次线的走向后,许多保护难题被一一攻克,现对城东变电站所有保护装置性能、原理及异常处理如数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