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盘2011上半年“电荒”新局,需要正确看待3个观念性的问题:
1、单产电耗正常提高。本次“电荒”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将“单位产值能耗”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是节能减排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但“单位产值电耗”不能混为一谈。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煤炭等一次能源将从低效率高污染的分散直燃,转变为发电厂集约化生产;而为了实现清洁低碳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等绝大多数非化石能源也都需要转化为电力来供人使用。因此中国单产电耗的走势必高于能耗,这本身也是一种能源使用方式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对此指标贸然设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至于直接将“用电量”作为行政指标,则更加是荒谬无稽贻害子孙的。
2、高耗能行业正常波动。将本次“电荒”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所谓高耗能行业用电“报复性反弹”是不成立的。如表所示,中国4大高耗能行业用电占比长期在30%—34.5%之间波动,进而通过库存影响宏观经济的短周期变动。这种波动,更多是受价格、需求预期等市场因素影响,地方产业政策的影响是有限的——去年5、6月份相关产品价格的下降才是7、8月份用电下滑的真正原因,一些地方出台的压制政策也未能阻止其后用电占比的回升(效果仅仅体现在12 月份这一个月)。更进一步说,高耗能产品库存波动作为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如果良加利用,还可成为一种缓和“电荒”的储能方式。
3、需求走势日趋正常。虽然1—5月全社会用电同比增速总体下降,但如图所示,同期月度用电定基曲线与历史标准曲线高度吻合,已经彻底摆脱08 年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同比增速的下降,仅仅是10年基数较高的反映)。虽然受到本次“电荒”的一定影响,但从用电需求看宏观经济走势,总体上依然处于正常区间。从周期性因素说,目前可能处于一个积累库存的阶段,但尚未有所谓“去库存”的显著特征。如果没有产成品库存、市场价格等其他信息配合,单从用电需求走势是无法推导出宏观经济的下行趋势的。
四、展望全年电力供需形势,值得关注的3个侧面:
1、电力增加,电量平稳,需求不会大起大落。随着抑制通胀各项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中国经济总体上热度下降,用电需求的增长也受到大势所限;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延续特别是高耗能产品自身的库存积累,带动用电增长的主动力不足,综合各调度机构的预测,预计全年用电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11%左右)且总体走势平稳,出现大起大落的可能性很低。另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空调负荷大幅增长),今年夏季电力尖峰负荷将进一步增长,目前预计全国日最高负荷同比增长14%,而最终实际增幅则决定于当日的气温与湿度。
2、来水补充,来煤存疑,供给仍有不确定性。随着机组检修季节结束,以及部分省市调整上网电价,可望释放一部分火电机组能力,但也存在煤价追涨侵夺利润的现实威胁。今年底中国发电装机将突破10亿千瓦,但预计发电小时数仅比上年微增,只要价格问题不解决,火电机组发电能力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随着一些省区旱情的缓解,水电的发电能力将显著恢复,但今年来水情况依然总体偏枯,特别是南方区域贵州等省。另外江苏、浙江、广东、重庆等省本地装机不足,电网输送通道有限,市场交易机制不健全,省外区外来电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2011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预计 (单位:万千瓦,万千瓦时)
1—5月参照 | 夏季负荷高峰 | |
华东区域 | 电力缺口始终在400—800万千瓦之间,4月份最高(762万千瓦),通过有序用电调整电量21.1亿千瓦时。 | 预计电力缺口800—1300万千瓦左右,极端情况1600万千瓦,电力紧张程度加剧。 |
华中区域 | 除春节期间,电力缺口始终在100—1000万千瓦之间,1月份最高(1045万千瓦),通过有序用电调整电量40.1亿千瓦时。 | 预计电力缺口850—1200万千瓦,电力紧张程度可能加剧。 |
南方区域 | 电力缺口始终在150—440万千瓦之间,4月份最高(440万千瓦),通过有序用电调整电量27.1亿千瓦时。 | 预计电力缺口600万千瓦,电力紧张程度有所加剧。 |
华北区域 | 仅5月份河北南网出现少量电力缺口( 100万千瓦),通过有序用电调整电量102万千瓦时。 | 预计电力缺口1150万千瓦。其中京津唐缺口570万,河北南网缺口200—300万,山西缺口115万,山东缺口100—300万。 |
东北区域 | 无电力缺口,未实施有序用电。 | 预计无电力缺口。 |
西北区域 | 1月、4月分别出现571万、101万千瓦电力缺口,通过有序用电调整电量11.9亿千瓦时。 | 预计总体平衡,但个别地区存在一定缺口,例如陕西缺口180万左右, |
3、短期应付,长期无解,警惕电荒成中国癌。下半年中国“电荒”发展的趋势,如上表所示,一是从华东、华中、南方3个区域扩展到华北地区;二是电力尖峰负荷缺口从2000万左右扩大到3000—4000万千瓦。预计显著缺电省份依然不超过一半,负荷缺口不超过装机总量的5%,通过有序用电措施累计调整电量占全社会用电的1%以内,虽比上半年有所加剧,依然仅仅属于“局部性、时段性”的温和缺电。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对于那些身处“局部”或适逢“时段”的企业或居民而言,“供应能力总体充裕”“供需总体平衡”又有什么实质意义?自上一轮装机短缺型“电荒”结束,仅仅三年之后的2008奥运之年,这种机组小时数低迷而局部性时段性温和缺电的新型“电荒”就已经开始了。如果满足于短期应付,而不下定决心努力解决资源价格的深层次问题,这种新型“电荒”可能成为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一种反复重复发作的社会癌症——是选择适应“昂贵而充裕”,还是继续忍受“廉价而短缺”,中国的能源安全机制需要做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