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在经历了几年的低迷之后,GE重获新生。杰夫•伊梅尔特(Jeff Immelt)掌管下的通用电气,放弃了多项业务,重点转向基础设施包括航空、能源、医疗、水资源处理等领域,其中能源业务尤为突出。据《巴伦周刊》报道,在通用电气去年1502亿美元的收入中,能源业务收入达310亿美元,其中天然气和风机设备占40%左右。GE在能源领域的收购更是高达110亿美元。
然而,GE的管理者们依然对高速发展的中国市场寄予厚望。“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对于通用电气来说,中国还不是第二大市场,我们还需要努力。” GE能源集团全球副总裁、GE能源集团中国区总裁温跃忠告诉《能源》杂志记者。
转向
GE在能源领域进入中国颇早。1934年,GE买下了慎昌洋行,开始在中国提供进口电气设备的安装和维修服务。虽然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市场变幻,这一业务依然在中国市场延续。目前,GE能源还涉足风能、太阳能、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等领域,极为广泛。
作为全球能源设备的巨头,GE的设备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运输等行业中,电力和航空公司碳排放的压力也传递到GE的身上。从2005年5月,伊梅尔特开始推出一项名为“绿色创想”的GE新商业战略,开发绿色产品。“绿色创想”给GE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007年金融危机来袭,占GE收入50%的金融业务受到冲击,但能源基建业务还在保持增长。正是得益于其对节能、清洁技术的关注,GE逐渐走出困境。
分析GE能源在中国的主要业务,不难发现:大部分设备、技术都与节能、减少碳排放息息相关,GE看重的就是未来中国清洁技术的市场。
“十二五”期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GE能源业务组合很好地切合了这些需求,在上述领域将大有作为。”温跃忠说。
1998年,温跃忠作为GE亚洲领导能力培养计划的一员在上海加入了GE能源集团,先后担任GE能源产品中国区销售主管,全球销售中国区总监等职务,深谙中国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中国是以火力发电为主,燃气轮机有很大的前途;中国是最大的风电市场和产业基地;太阳能市场目前比较小,产业非常火爆,创造了很多财富英雄;输配电方面,中国占全球40%的市场,引领世界的科技发展。”
但是,新技术应用的高额成本,使得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此类技术在中国推广不会一帆风顺。即便是在中国大力发展的风电行业,GE生存也较为尴尬。其实,早在2006年,GE能源集团投资上千万美元在华成立了第一个风机组装厂,对这片风力资源丰富的土地信心满满。但是,风机价格的不断压低、风电项目的招标捆绑模式,以及保护性政策,对外资风电设备商颇为不利,放缓了GE在风电市场拓展的脚步。
而现在,GE又瞄准了新的领域——薄膜太阳能电池。刚刚过去的4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宣布,以成为太阳能产业主要竞争者为目标,计划斥资6亿美元打造一座大型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工厂。这是GE在可再生能源领域触角的再一次延伸,而对此技术的推进也极为谨慎。“从现在的态势来讲,太阳能行业是个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在薄膜电池领域,有多种技术路线,单一技术产能并没有完全释放,待技术稳定后,路线才比较清楚。因而,GE近期还没有计划在中国投资薄膜电池。”温跃忠告诉《能源》杂志记者。
联合
面对在中国风电市场的份额下降,温跃忠依然看好风电产业的前景,“未来,中国肯定还是风机最大的市场和最大的产业基地。”
在温跃忠看来,GE产品的优势在于技术和产品质量。目前在中国,外企风机价格高,国内企业价格低的分化现象非常明显。“价格高的企业要把产品和服务做得更有竞争力,把价格降下来,不赚钱可以,但是不能亏钱。成本不降,降价格是自杀性的行为。”
为保持竞争优势,GE寻觅到了合适的合作伙伴。2010年9月28日,GE与哈电集团下属企业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宣布成立新的合资公司,主要为中国市场开发制造风力发电机组,合资公司的定位是为风能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销售、启动及维修等系列服务,帮助客户保证机组运行。值得注意的是,合资公司正在积极开发已有的直驱技术,为中国滩涂和海上风电项目做准备。
选择合资模式,发挥自身技术和质量优势,同时利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降低设备价格,对于GE而言,这是一条符合现实的发展路径。
在风电行业的这一合资模式,也在GE的其他能源业务领域迅速复制。今年年初,作为中美清洁能源合作中的一部分,GE能源与中国神华集团组建一家合资企业,以向中国的企业推广和销售洁净煤技术,并提出联合营销和制造的全新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