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计算出采用专线接入模式和分散接入模式时不同容量DG所提供的最大短路电流,见表1。
根据现有配电网规划技术原则,中压短路电流限制为16kA,特殊地区允许到达20kA。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中压分散接入条件下,DG最大能提供的短路电流为0.545kA,占中压短路电流限值的比例为3%左右;在专线接入条件下,DG最大能提供的短路电流则将达到3kA以上,约占中压短路电流限值的比例为15%以上。因此,若DG采用中压分散接入,则对短路电流影响较小;若DG采用专线接入,则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实际短路电流水平来制定相应的DG接入容量限制,或者在DG接入时应用故障限流器等短路电流限制措施。
3.4DG接入容量与模式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各种接入模式下影响DG接入容量的主要因素还是逆功率限制,而电压与短路对DG接入容量的影响均很有限。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得出DG接入容量与模式的建议如下。
(1)采用低压接入模式的DG,建议其容量小于所接入中压配电变压器最大负荷40%。以配电变压器的容量为400kVA计,若其负载率为50%,则建议采用低压接入模式的DG容量小于80kVA。
(2)采用中压分散接入模式的DG,建议其容量要小于所接入中压馈线最大负荷的40%。以YJY22-3×300为例,若采用单环网接线,则建议采用中压分散接入模式的DG容量小于1.5MVA。
(3)采用专线接入模式的DG,建议其容量要小于所接入主变压器最大负荷的25%。其中,若考虑容载比为2.0,则容量为20MVA和31.5MVA的35kV主变所能接入的最大DG容量分别为2.5MVA和3.9MVA,而2.5(3.9)~10MVA的DG只能采用35kV专线接入更高等级的变电站中低压侧母线。
4DG的接入对电网可靠性的影响
在线路发生故障时,DG可以为停电的用户供电,尤其是对于那些非常重要的负荷,年平均断电时间将可大大减少。但另一方面,在DG并网条件下,配电网可靠性的评估需要考虑新出现的影响因素,如孤岛的出现和DG输出功率的随机性等。其中,DG对供电可靠性的影响与DG孤岛运行紧密相关,孤岛运行是指当连接主电网和DG的任一开关跳闸,与主网解列后,DG继续给部分负荷独立供电,形成孤岛运行状态。在当前条件下,这种孤岛运行将影响检修人员的安全性,因此是不允许的[3],但若能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则可确保供电可靠性的有效提升。另外,DG受环境、气候影响很大,特别是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它们的出力很不稳定。这两种因素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可靠性的提升效果。
5DG对其他运行方面的影响
(1)谐波与电压波动:采用逆变器接口形式的DG,由于电力电子设备的动作将会对馈线的谐波水平具有一定影响。DG越接近系统母线,对系统的谐波分布影响越小[4]。同时,由于DG接入对配电网电压的影响在1%以内,因此对电压波动的影响也很小。当相对于采用逆变器接口的DG,采用同步机接口的DG对功率调制信号的响应速度上较慢,减少电压暂降持续时间的能力也较弱[5]。
(2)保护:DG的接入将会增加配电线路的短路电流,进而影响上下游保护的故障判别能力。基于上述分析可知,采用分散接入的DG对短路电流的增量可控制在0.545kA以下,对保护的整定值影响很小;而采用专线接入的DG将对保护的整定值有很大影响。
(3)故障定位:对于基于FTU的故障定位隔离技术,若未引入DG,发生故障时可通过任意两个相邻遥测点的电流大小来判断故障点,即两点均有或无短路电流,则故障点不在两点之间,否则故障点在两点之间;若线路中引入DG,则线路中的某些区段变为双端电源供电,上述故障处理方法将不再适用,因此需要通过两个相邻遥测点的电流方向来判断故障点的位置。
6结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DG分类方式和接入电网模式,在此基础上,以典型中压配网模型为基础,定量计算了DG接入对配电网稳态特性的影响,提出了DG接入的容量与模式建议。通过分析可知,DG接入后对配电网的电压与短路等方面的影响均较小,影响DG接入的主要因素为电网的逆功率限制。同时本文也对DG接入在电能质量、保护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配电网相应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守相,王成山(WangShouxiang,WangChengshan).基于区间算法的配电网三相潮流计算模型(Distributionthree-phasepowerflowmodelsbasedonintervalalgorithm)[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ProceedingsoftheCSEE),2002,22(2):52-58.
[2]BarkerPP,DeMelloRW.Determiningtheimpactofdistributedgenerationonpowersystems:Part1-Radialdistributionsystems[C]∥IEEEPowerEngineeringSocietySummerMeeting,Seattle,USA:2000.
[3]刘传铨,张焰(LiuChuanquan,ZhangYan).计及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供电可靠性(Distributionnetworkreliabilityconsideringdistributiongeneration)[J].电力系统自动化(AutomationofElectricPowerSystems),2007,31(22):46-49.
[4]韦钢,吴伟力,胡丹云,等(WeiGang,WuWeili,HuDanyun,etal).分布式电源及其并网时对电网的影响(Distributedgenerationandeffectsofitsparalleloperationonpowersystem)[J].高电压技术(HighVoltageEngineering),2007,33(1):36-40.
[5]葛清,应康,夏翔,等(GeQing,YingKang,XiaXiang,etal).分布式发电对电压跌落及失电损失分摊的影响(Influenceofdistributedgenerationonvoltagesagandload-losscostallocation)[J].华东电力(EastChinaElectricPower),2007,35,(4):33-37.
[6]王敏,丁明(WangMin,DingMing).分布式发电及其效益(Distributedgenerationanditsbenefits)[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NaturalScience),2004,27(4):354-358.
[7]章文俊,程浩忠,程正敏,等(ZhangWenjun,ChengHaozhong,ChengZhengmin,etal).配电网优化规划研究综述(Reviewofdistributionnetworkoptimalplanning)[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ProceedingsoftheCSU-EPSA),2008,20(5):16-23,55.
[8]王敏,丁明(WangMin,DingMing).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系统规划(Distributionnetworkplanningincludingdistributedgeneration)[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ProceedingsoftheCSU-EPSA),2004,16(6):5-8,23.
[9]王志群,朱守真,周双喜,等(WangZhiqun,ZhuShouzhen,ZhouShuangxi,etal).分布式发电接入位置和注入容量限制的研究(Studyonlocationandpenetrationofdistributedgenerations)[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ProceedingsoftheCSU-EPSA),2005,17(1):53-58.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2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