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内蒙古东部地区配网供电半径长、末端小分支线路分布广,影响故障判断准确率。国网蒙东电力优化管理模式,创新应用技术手段,实现——
4月18日,在蒙东赤峰元宝山区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配网调控室,4名施工人员完成了新建工作站的主机、加密装置和交换机安装工作。“预计6月底,我们将在34个旗(县)供电公司建成68个工作站,实现供电服务指挥分中心工作站全覆盖。”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配网建运部副主任黄长勇介绍,这将进一步提升配电自动化调控能力,提高故障处置水平。
内蒙古地广人稀、地形复杂,农牧区占比超过70%,在东部地区,配网线路供电半径长、负荷密度低,末端小分支线路分布广。这给配网抢修工作带来挑战。近年来,国网蒙东电力聚焦配网数字化转型,推进配电自动化、供电服务资源调度管控系统和配网无人机自适应巡检技术应用,提升故障感知能力,缩短抢修时长,提高抢修质效。
应用接地故障研判算法,快速感知故障信息并精准锁定故障点
2023年起,国网蒙东电力围绕停电信息全感知、故障快速隔离、线路网络自动重构的配网建设目标,推进配电自动化建设,提升配网抢修效率。目前,该公司已完成2.39万台配电自动化终端的安装工作,终端投运数量比2023年年初增长219.40%,标准馈线自动化覆盖率比2023年年初提高21.29个百分点,为运维人员精准定位故障提供了技术支撑。
3月3日6时许,元宝山区供电公司五家中心供电所接到该公司配调中心人员的通知:66千伏昌盛远变电站主变压器母线电压异常。借助配电自动化系统,运维人员仅用15分钟就精准锁定了故障点:10千伏昌盛线岭上新北支线2号杆A相避雷器被击穿。抢修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并快速处置了故障。“能在15分钟内精准锁定故障点,我们优化的接地故障研判算法发挥了重要作用。”国网蒙东电力配网建运部相关负责人说。
内蒙古东部地区暴雪、大风等恶劣天气多发,导致配网接地故障发生概率高。国网蒙东电力组建配网与数字化专业工作专班,优化基于故障录波的接地故障研判算法。该算法整合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融合了多家故障指示器生产商的接地算法,可实时采集供电设备运行数据,锁定故障区域。
“应用接地故障研判算法后,接地故障判断准确率比之前提高了20个百分点。”黄长勇介绍。
针对线路供电半径长容易引发接地故障问题,国网蒙东电力采取“级差保护+重合闸+短时闭锁”就地馈线自动化模式推进线路网络智能重构,降低线路故障发生频次。该模式优化了保护定值整定与开关动作逻辑,依托拓扑分析功能灵活调整转供负荷,缩短停电时长,缩小故障范围。该模式自2024年10月应用以来,内蒙古东部地区配网整线故障率同比下降34.71个百分点。
研发资源调度管控系统,实时监控线路及分支线运行情况
在农牧区,安装配电自动化系统成本较高,且难以实现全覆盖。国网蒙东电力依托营、配、调相关系统数据,运用数字孪生技术研发了供电服务资源调度管控系统。该系统可实时感知台区、分线路、分相、表箱运行情况及客户停电情况,通过分析台区停电的同时性和占比精准研判故障范围。
“供电服务资源调度管控系统为低成本解决偏远地区配网‘盲调’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国网蒙东电力供电服务监管中心计量数据部主任王大鹏介绍。该系统于2021年10月上线,经过近4年的推广,已在蒙东地区应用。
2月17日9时,呼伦贝尔大草原寒风凛冽。呼伦贝尔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运维人员通过供电服务资源调度管控系统发现牧区10千伏索朝一线265号杆开关出现故障。运维人员从定位故障到完成抢修用时不到40分钟。
线路出现故障后,供电服务资源调度管控系统可自动生成抢修工单,通过供电服务指挥平台派发给抢修人员,并详细展示故障影响的客户数量和故障范围。
2024年5月,国网蒙东电力在资源调度管控系统中新增了配网停电情况统计报表功能,实时展示配电线路、台区、重点客户和居民客户停电及复电信息,支撑极端天气下应急响应和指挥工作。
目前,配电自动化系统和供电服务资源调度管控系统已将配网故障定位平均时长缩短至96秒,将抢修响应平均时长缩短至5分钟以内、停电研判准确率提升至99.5%。
无人机自适应巡检,为配网抢修提供支撑
4月4日,科右中旗供电公司员工通过配电自动化系统发现10千伏白忙线439号杆至766号杆出现接地故障。运维人员迅速应用无人机巡检,在20分钟内精准锁定了故障点。
2023年11月,国网蒙东电力创新应用无人机自适应巡检技术,推进无人机巡检全自主、全自干,以及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数智化,提升配网巡检质效与安全水平。
4月9日,扎鲁特旗供电公司嘎亥图中心供电所员工冯国涛操控搭载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模块的无人机,对10千伏鹿场线开展自适应巡检。无人机按照预设航线和自适应飞行模式,调整高度,自主避障。冯国涛结合现场情况规划检修路线和作业点位,在40分钟内完成线路巡检,效率比人工巡检提高3倍。
依托视觉导航技术,无人机能识别杆塔、定位方向,沿线路自主飞行。这不仅节省约55%的航线规划时间,还使拍摄照片合格率提高了59个百分点,降低操控难度。
近年来,国网蒙东电力全面推进无人机自适应巡检技术应用,根据供电所数量和运维线路长度科学配置无人机。该公司结合供区配网现状明确无人机自适应巡检路线,针对无信号区域探索应用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实现对无信号区域的杆塔坐标及航线数据采集。
国网蒙东电力还创建“航线成图、智能校验”模式,将无人机采集的数据接入电网资源业务中台,与“电网一张图”同图共管,实现数据批量校核,精准梳理配网拓扑关系。该公司基于人工智能平台部署优化14大类21小类智能识别模型。这些模型可自动识别14类异常缺陷并生成巡检报告。
“现在我们每天平均巡检线路3500千米到4000千米,实现了适航区线路无人机自主巡检全覆盖。”黄长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