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核心载体,“西电东送”南通道工程历经三十余年发展,其战略定位已实现三重跨越:从传统能源输送转向低碳枢纽,从区域互补升级为国家能源网络整合,从国内资源配置延伸至国际能源合作;其功能从区域能源电力调配演进为服务“双碳”目标、推动全球能源电力治理系统性工程,成为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可持续发展内涵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电解铝、硅材料等高耗能产业持续在西部地区加码布局,未来几年内电力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送受端利益协调问题进一步凸显,加之电力市场改革持续深化,促使“西电东送”南通道可持续发展内涵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
供需协同,支撑保供。聚焦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引发的源荷曲线时空错配矛盾,实现“双侧互动—多维协同—潜力释放”,即突破传统单向输送模式,构建送受两端多形态网络结构耦合、多类型能源聚合、多市场主体协作的新型协同机制,在电源侧与负荷侧同步开展灵活性资源挖潜。
清洁低碳,共创价值。通过构建大范围互济共享的清洁能源供给体系,推进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集约化开发,同时促进受端区域新型储能配套建设,实现送电结构的低碳化重塑与受端能源消费的绿色替代,“西电东送”将形成贯穿发输配用全环节的清洁能源价值链。
柔性高效,实现共赢。未来基于数字化调控技术,充分发挥正常运行方式下跨区域通道输电能力,挖掘特殊需求情况下送受端区域间余缺互济能力和紧急支撑能力,依托“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电力市场机制协调多元市场主体利益诉求,支撑新能源按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广泛接入,打捆外送,进一步提升全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效率。
可持续发展问题及解决路径
通道走廊作为保障“西电东送”南通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载体,亟须厘清南方区域外部接续通道规划布局,缓解总电量缺口问题。西部地区高耗能产业发展带动电力需求快速增长,叠加风光等新能源出力保障低等特性,南方区域实现电力系统电力电量实时平衡难度上升,考虑在更大范围内(如国内西藏、四川、新疆、内蒙古等地区及国外澜湄地区)进行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新建南通道接续工程迫在眉睫。但目前待建工程建设时序性不稳定,对供受端区域供需矛盾的传导路径不明确,且外送落点争执不断,地方博弈加剧。
近年来,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持续深化与国家电网、地方政府建立多层次合作渠道,与各方建立战略合作框架,联手探索跨域电力资源协同配置机制。综合研判待建通道建设周期,收集待建通道沿线所在省份网架承载力情况,及早预判不同外送线路走向对沿线各地区的影响程度,提前做好解决预案,推动政府进行统筹协调,做好重点工程投产准备工作。
调控运行作为保障“西电东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手段,“西电东送”通道功能亟须由单一线性往多元互济转变,缓解“不同时序电力电量缺口”问题。现有单一输电模式相对刚性,供端专注电源建设和电网运行,受端聚焦用电需求的时空匹配和成本,双方缺乏深度协同,难以应对供受端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带来的不同时序电力电量“硬盈余”或“硬缺口”,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不足问题凸显,影响了“西电东送”战略整体效益。
南方电网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实现电力供需实时监测和预测预警,为电力调度提供精准依据。统筹供受两端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开展跨省区柔性互联、电力资源互济共享能力建设等可行性分析,实现一体规划、一体运行。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协调互动商业化模式,加快建设区域电力余缺互济市场化交易机制,推动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
市场建设作为激发“西电东送”南通道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亟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完善定价机制,缓解“电力供需时空错配”问题。“西电东送”主要依靠省与省之间签订的中长期电力协议,采用经营期法或“准许成本+合理收益”法核定“网对网”和“点对网”输电通道的单一制电量电价。该定价机制相对简单,在前期执行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现货市场、中长期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碳市场等衔接还不顺畅,省内市场、省间市场耦合不充分,导致中长期协议电价与现货市场价格存在显著价差,无法体现电力供需时空价值,削弱了价格引导作用,“西电西用”意愿逐步加强。
南方电网以区域现货市场建设为牵引,推动跨省区市场与区域、省级市场逐步实现常态化联合运行,以市场化的手段引导电能在平衡富余地区和平衡紧张地区之间及时调配。理顺电价形成机制,建立健全公平有序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新区域间电力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探索跨区域交易时序、交易组织、交易流程等核心规则,实现跨省区日前、日内的电力余缺互济,促进东西部多方共赢。
(作者单位: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昆明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