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对比2024年、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从去年全国两会提出“降低2.5%左右”到今年“降低3%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预期目标的变化彰显出我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决心和力度,也对各行各业产能优化升级提出新的要求。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能源行业的产能优化是涉及国家战略安全、经济转型和生态治理的系统性工程。当“双碳”目标进入第5年,中国能源经济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深刻变革,以产能优化为抓手,能源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正在重塑国民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
质效提升:传统能源的“绿色转身”
在山西大同塔山煤矿,地下500米的智能化工作面正上演着颠覆认知的场景:巡检机器人沿着轨道自动扫描设备状态,5G信号实时传输着煤层数据,地面调度中心的技术员轻点鼠标,800万吨优质煤炭便通过智能化系统完成开采。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之一,塔山煤矿通过“井下无人化、地面无煤化、用能低碳化”,将煤炭开采综合能耗降低27%,员工效率提升35%。
“煤矿智能化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煤炭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还能有效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国家十分重视煤炭行业智能化建设工作,各地通过细化配套支持政策,加快科技创新应用,建成了一批技术先进、引领性强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减人增安提效成效显著,煤矿智能化建设进入加快发展、纵深推进新阶段。”全国人大代表、淮北矿业集团生产装备分公司高级技师王忠才指出。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图克工业园区,内蒙古宝丰煤基绿氢与煤化工耦合碳减排创新示范项目首系列装置已顺利投产,正式开启试生产。这一全球最大煤制烯烃项目能够年产300万吨烯烃,广泛应用了多项我国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现代煤化工技术,不仅刷新了多项行业纪录,更在产能规模、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能耗排放、智能制造及效益指标等方面达到了行业顶尖水平。
“现代煤化工产业对煤炭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随着现代煤化工技术的逐步成熟,行业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将更加广泛,从而为煤化工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王忠才认为,“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是传统煤炭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煤矿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我国要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锚定大型化、集群化、集约化和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煤化工研究深度,扩大生产量,提高副产品数量,以推进煤化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松辽盆地北部,大庆油田古龙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正进行着一场“碳中和”实验。技术人员将捕集的二氧化碳加压至超临界状态,以每分钟8立方米的速率注入地下1800米的储层。这种CCUS-EOR(碳捕集驱油)技术不仅实现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更使单井日产油量提高3.2倍。
陕西延长石油的创新实践同样引人注目。在延安气田,世界首套陆相页岩气二氧化碳压裂装置已稳定运行18个月。通过将液态二氧化碳作为压裂介质,不仅杜绝了传统水基压裂液对地下水系的污染风险,还将单井产能提升40%。更令人振奋的是,压裂过程中85%的二氧化碳会被永久封存于地下,形成“负碳采气”的良性循环。
从山西的智能矿井实现“无人采煤”,到大庆油田将二氧化碳注入千米岩层,当前我国能源转型“绿”潮涌动,传统能源正向着清洁高效利用转型,为产能优化升级书写着新的时代答卷。
转型升级,政策现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依托重点油气产区加快发展二氧化碳驱油及封存;积极推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在科技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专项支持下,我国已建成34个国家级能源研发中心,催生出煤基碳纤维、超低挥发分碳等21项国际领先技术。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底,全国累计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1922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2154个,总投资已达1080亿元;改造升级煤电机组1.8亿千瓦,淘汰落后产能超过800万千瓦;2024年,我国油气总产量首次超4亿吨油当量,其中原油产量达2.13亿吨,接近历史峰值,天然气产量2464亿立方米,连续8年增产百亿立方米。这些数字背后,是传统能源行业从“被动整改”到“主动提质增效”的观念之变,更是中国能源体系结构性变革迈向深水区的生动注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武强表示,我国煤炭企业在多年的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依靠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先进智能装备,绿色开采技术和能力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煤炭先进产能占比明显提高。
“但是,我们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上,受技术、资金等因素制约,发展还不平衡,仍存在诸多短板。应加大对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研发支持力度,特别是煤基产业的支持力度,让煤炭成为真正的‘清洁’能源,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武强建议,加大对大型煤炭矿区新资源勘探的资金和技术投入,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煤炭开采效率,同时呼吁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能接续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焦煤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赵建泽建议,开展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国家层面支持科研院所与大型煤炭企业合作,围绕煤矿“减碳、去碳、降碳、固碳”课题成立“零碳矿山”实验室,实施科技创新攻坚行动。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传统能源的智能化清洁化转变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必须把握“先立后破”的改革节奏。目前,第三代智能化采矿系统、兆瓦级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生物质与煤耦合发电等前沿技术正在实验室加速孵化。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已实现煤化工与风电、光伏的深度耦合;在山东东营,炼化企业正与新能源车企共建“原油—化工—电池材料”的全产业链。
当煤炭穿上智能的外衣,当石油流淌低碳的基因,当能源的基底开始转“黑”为“绿”,传统能源的产能优化之路走得越来越稳。
结构优化:破内卷释放新能源活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达到14.5亿千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以新能源为主力军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势必成为快速推动绿色转型的有力抓手。
“我国已经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历史性超过火电,成为新增供给主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指出,要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立足国内多元供应,推动清洁能源有序替代传统能源。
从戈壁荒漠上的“能源新蓝海”,到闲置盐穴中的“大型充电宝”,当前我国风电光伏跃升发展,新型储能、氢能等新业态加快培育,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进入2025年,我国将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有序开发建设海上风电基地,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
在内蒙古毛乌素沙漠边缘,由国家能源集团打造的年发电量57亿千瓦时的“超级工程”——蒙西蓝海光伏电站项目顺利并网发电,标志着目前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沙戈荒”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正式投入运营。
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内,单机容量16兆瓦的“海神”机组以256米叶轮直径创造着奇迹。这个相当于54层楼高的钢铁巨人,转一圈可发电34.2千瓦时,满足3口之家7天的用电。
随着我国能源科技创新不断突破和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将越来越明显,新产业新业态将加快步入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产能优化成为新能源产业升级的核心命题,既推动能源经济量能的结构性重塑,也催生出新的发展矛盾。在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中,内卷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阻力。
自2012年至今,光伏组件价格已降至约0.7元/瓦,逆变器更是低至0.15元/千瓦左右,成本降低了约90%。不仅是光伏,过去几年间,风电机组的平均招标价格也经历了“腰斩”,这种价格下降幅度已远远超越了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成本降低范畴,恶性竞争已在新能源领域广泛蔓延并成为常态。
今年,“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何破除内卷,推动行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跃升成为热议话题。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从多方面为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思路。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表示,产业内卷背后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如何引导企业加大新技术投入,实现对老产能的迭代,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钟宝申呼吁积极引导市场应用先进技术产品,为先进技术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加大原创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全力促进自主创新。
除了技术创新,制度的优化也必不可少。新能源发展至今已到了从“普惠扶持”向“精准调控”转变的关键节点。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建议,摒弃“一刀切”管理模式,细化行业政策,引导资源向技术创新、绿色低碳等高效领域聚集。
为彻底摆脱“内卷式”竞争,我国新能源行业展开“自救”行动,积极参与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近年来,TOPCon、HJT、BC等电池技术不断更新,电池转化效率愈来愈高;风电技术向“大型化+深远海化”趋势加速,陆上风电单机容量基本在8—12兆瓦,海上风电单机容量普遍在16—18兆瓦,叶片长度不断刷新纪录;构网型与漂浮式技术研发持续推进;零部件设计制造、电场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维管理等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当中都有技术升级的影子。
在智能化领域,光伏企业更是依托智能化改造促进产业质效双提升。远景科技在鄂尔多斯建设的零碳产业园,通过智能物联操作系统EnOS,实现风光储充系统与电解铝生产的实时协同,能耗强度下降18%;国家电投在江苏盐城打造的海上风电智慧运维平台,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将故障诊断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4小时,运维成本降低25%。
在这场能源革命中,新能源产业正经历从“规模领跑”向“质量领航”的关键转型,需要平衡发展速度与产业健康的关系,协调技术创新与商业落地的节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唯有构建起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的协同体系,才能真正将产能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为能源转型提供持续活力。
区域协同:闪转腾挪释放空间价值
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的矛盾突出——西部风光资源富集但消纳能力不足,东部经济发达却面临能源短缺与土地约束。如何通过区域协调打破壁垒,优化能源布局,释放空间价值,是优化产能、实现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区域协调的核心在于构建“全国一盘棋”的能源布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新能源在地域空间的发展布局,全国人大代表,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鲁海威就建议,应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能源电力统一规划,合理确定全国新能源发展规模、消纳方向和利用率目标,并细化分解到各省。
《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推进第二批、第三批“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设,科学谋划“十五五”“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布局方案。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透露,目前第一批“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基本建成投产,第二、三批基地力争2025年底前建成投产5000万千瓦左右。
自实施“沙戈荒”风光大基地集群化开发以来,跨省联动调度和多能互补系统得到有效完善。例如,作为“西电东送”重要工程,宁夏灵武—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项目的建设有效促进了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保障湖南电力供应,为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高电力余缺互济、时空互补、多能互换能力,实现更大范围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助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色不少。
传统能源开发模式往往“单点作战”,导致土地碎片化利用和生态破坏。新型能源体系下,空间效率的内涵已从单纯追求单位面积发电量,升级为“能源—生态—经济”三维协同。以内蒙古库布齐沙漠为例,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的立体化开发,使光伏基地植被覆盖率从5%提升至53%,单位土地经济产出连续翻番。这种“一地多用”模式成为空间效率优化的典范。
尽管成效显著,我国区域能源协调仍须在完善分配机制、技术升级、标准统一等方面“下功夫”。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潘碧灵表示,在顶层设计上要坚持多维协同与制度创新,在区域实践上坚持差异化路径与功能协同。
温枢刚建议,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聚焦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充分利用黄河流域“沙戈荒”地区的风、光资源,助力黄河流域打造清洁能源供应体系;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以大基地大项目带动产业链创新链协同联动,推动设备向高端、智能、绿色、安全升级。
从沙漠戈壁到东部都市,加快区域协调,提升空间效率,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蓄足动力。这种“全国一盘棋”的能源布局优化,不仅降低了用能成本、释放了土地价值,更在高质量发展中探索出生态优先的“中国方案”。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与技术创新,能源空间的重构将持续释放产能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