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日前,河南发改委印发《河南省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 年)》(简称“方案”),指导全省 2024 年至 2027 年配电网建设改造工作。
《方案》主要围绕配电网供电能力、抗灾能力和承载能力的提升,重点推进“四个一批”建设改造任务。着力补齐电网短板,消除城乡配电网薄弱环节;着力提升标准配置,增强配电网综合防灾能力;着力实施改造升级,提升配电网综合承载能力;着力开展研究探索,建设分布式智能电网。
《方案》明确,至 2027 年,配电网 “ 四个一批”重点项目总投资达到 318 亿元,配电网主要指标处于中部地区领先水平。现有配电网重过载问题、供电薄弱问题、单电源供电问题基本消除;承载力和灵活性显著提升,因变电容量不足导致的限制接网问题基本解决;配电网综合抗灾能力大幅提升;分布式智能电网建设常态化发展,建成 1000 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
计划经过三年努力,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新型配电系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电力保障。
《方案》首先回顾了“十四五”以来河南省配电网建设的基本情况。
河南省配电网建设投入维持高位,“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投资530亿元。配电网规模大幅增加,变电容量达到 1.4 亿千伏安,总量居中部六省之首。农网巩固提升成效显著,平均每个县达到9座 110 千伏变电站、12座 35 千伏变电站,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覆盖 97%的乡镇。
供电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网架结构显著增强,110千伏已基本建成以链式、环网为主的网架结构,10千伏联络率由2020年的 57.9%提升至87.8%。供电能力和装备水平明显提升,城乡配电网户均配变容量由 2020 年的 2.76 千伏安提升至 3.12 千伏安:10千伏架空线路绝缘化率由 2020 年的 52.4%提升至 72.3%。农网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户均配变容量分别达到 99.901%、99.844%和 2.93 千伏安,提前实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3]920 号)中西部地区 2025 年规划目标。
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分布式电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主体并网规模连续翻番。截至2023年底,河南省接入配电网的分布式光伏装机 3094 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二,规模为“十三五:末的 5.4 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 130 万辆,位居全国第五,“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 68.5%,接入配电网的充电桩 30 万台,为“十三五”末的6倍。
防灾抗灾能力全面提升。针对郑州“7.20”事件,安排专项投资 53 亿元,圆满完成 7·20 灾后重建及巩固提升任务。因灾受损的 42 座变电站、412 条输电线路、4663 台配变、6634 公里配电线路一年内全部恢复原有供电能力;居民小区地下配电设施迁移改造或防涝加固有序推进,全面完成641个机井台区新建、9268个机井受损台区恢复重建任务,切实保障了受灾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用电需求,
分布式智能电网发展成效显著。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全面推进,推动分布式智能电网创新发展。印发实施了工业企业、增量配电网、农村地区等三类场景的实施细则及《河南省加快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实施方案》,已分五批实施项目253个,其中,工业企业类 180 个,增量配电网类28个,农村地区类45 个,建成后可带动配电网投资约28亿元,新增配电线路3085 公里、配电容量 390万千伏安,有效推动了我省分布式智能电网的探索建设。智能微电网重大技术加快攻关,嵩山实验室敏捷电能分配器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进展加快,高效能柔性负荷微网系统开展实验验证。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10千瓦级微电网验证系统初步建成,贾鲁河园区500千瓦级智能微电网加快建设,智能微电网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积极进展。
针对性补强配电网,全面提升分布式电源接网能力。开展分布式光伏安全承载力研究,针对电网设备变电容量不足提出建设改造措施。为应对分布式新能源大规模接入需要,常态化开展设备反向重过载问题排查,建立问题清单,开辟绿色通道,通过新建改造工程等措施予以解决。
同时,《方案》还指出,“十五五”是碳达峰的重要窗口期,也是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全省经济稳步向好、持续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为保障全省能源电力供应,推动全省能源转型,需要高质量建设配电网。我省配电网建设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以下形势与挑战。
(一)负荷电量预测情况
“十四五”以来,河南省电力负荷平稳增长。2023年,河南度夏期间全社会最大负荷 7917 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 4090 亿千瓦时,“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 6.5%、6.4%
用电负荷平稳较快发展,2027年预计突破1亿千瓦。综合考虑负荷自然增长特性、产业发展、碳排放双控、电价及市场、新能源汽车等新型主体影响,计及一定概率极端天气下的保供裕度,预测 2024-2027年全社会最大负荷为8124万千瓦、9000万千瓦:9600 万千瓦、10240万千瓦,全社会用电量为4320 亿千瓦时、4650 亿千瓦时、5040 亿千瓦时、5430 亿千瓦时,年均增长 8.0%、7.6%。
《方案》还说明了新型主体规划情况。
分布式新能源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考虑自然资源禀赋、土地利用率、开发效率等因素,河南省分布式光伏可开发潜力约1.1亿千瓦,结合我省分布式光伏高速增长实际和《河南省“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总体方案》的部署安排,预计2027年分布式新能源达到 5600 万千瓦,年均增速11.6%。分年度看,2024-2027年分布式光伏装机分别达到 3719 万千瓦、4200万千瓦、4580万千瓦、4920 万千瓦,年均增速9.8%;分散式风电分别达到313万千瓦、520 万千瓦、600 万千瓦、680 万千瓦,年均增速 29.5%。
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规模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预计2025-2027年,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分别达到 280、360、470 万辆,年均增速 33%;预计2025年、2027年车桩比分别为 3.0:1、2.8:1,充电桩分别达到 90 万个、167 万个,年均增速 45.7%。考虑充电同时率后,预计2025 年、2027年分别推高午晚高峰负荷 260 万千瓦、570 万千瓦。
新型储能持续加快发展。综合考虑成本、建设进度、市场机制、商业模式等因素,预计2025 年新型储能装机达到600万千瓦,至2027年再增400万千瓦,达到1000万千瓦,年均增速91.0%。
分布式智能电网实现常态化发展。依托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分布式智能电网建设,坚持示范带动,尽快落地一批可推广、可检验的应用场景,预计2027年建成1000个分布式智能电网。
(三)面临的挑战
配电网综合承载能力日趋不足。“双碳”目标驱动下,分布式电源、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传统配电网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分布式电源等的快速发展,局部地区出现反向重过载问题。截至 2023 年底,全省共有74台110千伏、35 千伏主变,1.59 万台 10 千伏配变出现反向重过载问题。随着分布式电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业态进一步发展,配电网接入裕度受限问题愈发突出。
配电网局部供电保障存在短板。配电网局部区域存在输配电设备线路重过载、老旧小区城中村供电薄弱、单电源供电等问题,截至 2023 年底,全省存在重过载 110 千伏主变 271 台、35 千伏主变 499 台、配变 15 万台、中压配电线路 3380条;163 个老|日小区、7个城中村供电容量裕度不足,不能满足充电桩、电梯等新增负荷用电需求;存在单电源供电变电站 38座,10千伏单辐射线路 2640条,86个高层小区不满足双电源供电问题;洛宁县与大电网联系相对薄弱。
配电网地区间供电能力发展不平衡。豫南、豫东南传统农业地区部分县(市)中低压网架装备老化,相当数量输电线路供电半径超规程限制、运行时间超30年,供电能力不足,安全隐患大。近年来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黄淮地区农村用电增速居全省前列,而户均配变容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用电高峰时段局部地区出现低电压和重过载问题
配电网综合防灾能力面临挑战。台风洪涝、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频发,极端天气变化成为新常态,防灾抗灾能力面临严峻挑战。河南存在易受灾面积 33708平方公里,包括中重冰区、强风区和蓄滞洪区,配电网安全运行受到极大冲击;全省尚有32条具有安全运行隐患的老旧线路和1156 个老旧设备,重要用户脆弱性问题日益凸显;缺乏专门针对城市内涝等灾害的设防标准,设备选型未充分考虑有效防水排水等措施,配电网综合防灾能力仍存在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