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南方电网公司2025年工作会议报告要求,“推动新能源集中与分布、陆上与海上并举,远距离外送和就地消纳并重,强化新能源并网全过程服务和管理”“加快推进三山岛海风柔直送出等工程建设,推动打造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
拥有丰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阳江已经形成了清洁多元化的电力供应体系,南方电网公司着力打造阳江市海上风电和储能示范区,打造世界容量最大海上风电柔直送出工程,通过示范区实践检验风火打捆送出方式,实现大规模海上风电与火电多能互补、高效送出。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通过海上风电和储能示范区建设,南方电网公司正积极探索新型电力系统的阳江解决方案。
——编者
· 阳江能源结构独特——水电、核电、光伏、海上风电、陆上风电、抽水蓄能、火电、余热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各类电源一应俱全。
核电651.6万千瓦;
火电500万千瓦;
海上风电600万千瓦,到2027年将达1300万千瓦;
抽水蓄能单机容量最大、净水头最高、埋深最大。
·至今已完成600万千瓦基地型海上风电投产,预计到2027年再完成新增700万千瓦海上风电投产。
·阳江是广东省首个电源总装机超过2000万千瓦的城市,绝大多数的电力外送粤港澳大湾区。
·《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阳江要在2025年建成投产1000万千瓦海上风电。
阳江人擅长驭风,从花样繁复的风筝到如今大海中高耸的风机,国际风筝名城正拥抱新的起飞之机——海上风电。
南方电网聚焦未来大规模海上风电基地接入等难题,自2021年起开展阳江市全域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目前阳江海上风电和储能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阶段性建成,海上风电并网容量达600万千瓦,居全国前列。
“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示范区建设,深化风火打捆交流送出示范,打造大容量海风直流送出示范、新一代调度控制系统,服务新能源安全稳定送出。加强与政府联动,产业协同,助力阳江建设面向全球的海上风电工程试验中心、装备质量检验与认证中心、集中运维中心、智慧大数据中心。”广东电网阳江供电局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杜育斌介绍。
给千万千瓦海上风电找出路
广东海上风电集中于粤东西两翼,与沿海核电、火电布局高度重合,海上风电的送出和消纳从开始便面临巨大挑战。拥有阳江核电厂、阳西火电厂的阳江成为了广东的一个缩影,而阳江海上风电和储能示范区的意义也在此。
广东省在2016年正式启动海上风电建设项目,广东发改委2018年4月印发《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年)(修编)》,全省规划海上风电场址23个,总装机容量6685万千瓦,明确阳江海上风电场规划容量增加到1000万千瓦。在2022年4月发布的《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打造粤东、粤西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1700万千瓦。其中阳江要在2025年建成投产1000万千瓦海上风电。
“摊开整个时间线,数据不断递增。2021年底是一个节点,海上风电掀起抢装潮。在那之后,海上风电并没有停止脚步。”杜育斌采访中一直强调数据与时间、空间的匹配。他认为阳江市全域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的关键在海上风电,且要将其放在“系统”中思考。在阳江,风电要和光伏、核电、火电、抽水蓄能、化学储能等能源形态一起思考,框架离不开源网荷储。同时又不能仅仅思考阳江,“还要看到阳江在广东中的位置,甚至要把广东放在全国思考。”因为阳江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是复杂、多领域、多目标的。
阳江供电局计划发展部总经理周梦渊说了一串数字:2024年阳江累计全社会用电量182.98亿千瓦时,最高负荷295.25万千瓦。相对应的截至2024年底,阳江地区电源装机总容量2072万千瓦,预计到2026年,这个数字将攀升至3000万千瓦,新增电源主要为深水区海上风电500万千瓦、阳春抽水蓄能120万千瓦、阳西电厂二期工程7、8号机组248万千瓦。
“这组数字意味着阳江作为广东省首个电源总装机超过2000万千瓦的城市,它绝大多数的电力必须外送到大湾区,而不是在本地消纳。”周梦渊说道。
再看阳江的能源结构,在全国都非常独特——水电、核电、光伏、海上风电、陆上风电、抽水蓄能、火电、余热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各类电源全部都有。其中,装机上,核电651.6万千瓦;火电500万千瓦,阳西电厂二期工程7、8号机组2026年投产后,将达到748万千瓦;海上风电600万千瓦,到2027年将达1300万千瓦;以及值得关注的是,抽水蓄能达120万千瓦,单机容量最大、净水头最高、埋深最大。
周梦渊解释,从外行角度,如此完整的能源结构,建设更多的配套输电工程就行了,但“实际情况比想象要复杂很多。”
“它涉及电源集群的统一规划和汇聚,风火打捆怎么协调?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协调问题,海上风电场可以发电了,送出通道能否同步?还有国土空间规划与用地协调、政府发展战略统筹、协调问题的体制机制,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技术等等难题。”杜育斌认为,错综复杂的问题背后恰恰是答案与示范之意义。
风火打捆推动海上风电消纳
为海上风电建设常规输电通道外,阳江2023年实现阳西地区海上风电基地与阳西电厂、博贺电厂(茂名)风火打捆多能互补,360万千瓦海上风电与448万千瓦火电打捆送出,实现南方区域最大规模多能互补示范。探索大容量集群“点对网”直送至珠三角负荷中心,建设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将采用海陆一体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破解海上风电深远海送出难题。同时加快电能替代,推动海上风电就地消纳。
风火打捆,利用原来煤电的送出网架送风电。“政府牵头尤为关键,电网作为一个平台,其中的协调也很重要。”三峡集团广东分公司集控运维中心现场负责人莫东君认为,打捆可以提高通道利用率。
但是这件事情做起来并不容易。比如中广核开发的帆石海上风电场,位于阳东海域,最初有考虑接入阳江核电已有的设备构架送出。“但是因为安全稳定等诸多因素最终没有如此做。”杜育斌说。
要解决必须依靠政府搭建平台。“在风电开发最快的一段时间,阳江市政府交办市发改委牵头,电源、电网企业定期召开会议,南方电网公司和广东电网公司也参与其中,大家对一些关键问题达成共识。”周梦渊介绍,大家还建了微信群,电源企业实时更新项目进展,互相交流信息。不仅海上风电,其他电源项目都有专门的群。
阳江供电局积极配合开展海上风电登陆点、集控站、海上路由、输电线路的统一规划,加快接入系统工程建设,实现用海、用地资源节约,统筹大规模海上风电的高效送出。至今已完成600万千瓦基地型海上风电投产,预计到2027年再完成新增700万千瓦海上风电投产。
“阳江已并网海上风电600万千瓦,占全省50%,通过柔直工程将绿电直送大湾区,可显著提升大湾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同时通过多能互补和储能技术,增强电力供应韧性,保障大湾区电力稳定供应,应对极端天气和负荷高峰挑战。”广东电网公司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办公室副主任高超说。
与此同时,市场因素也在发挥作用。2024年,广东22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中调调管风电场站、光伏电站全部作为市场交易电源,参与现货、绿电交易,适时参与中长期市场交易。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对阳江来说,核电、火电上网电量早已进入市场,因此杜育斌常常要向前来沟通的相关人员讲解电力市场政策,“上网电价由市场决定。”
“我们能做的是推动输变电工程的建设。”阳江供电局基建部总经理朱晓伟说道,在阳江大规模建设海上风电之前,阳江电网主网基建项目主要以陆上电源送出、网架优化及重要用户接入等项目为主,“没想到近年来海上风电等能源项目带动起来那么大的工程量。”
积极探索和验证形成阳江解决方案
陆上与海上施工大有不同,海上风电场一旦核准,只要有船,材料准备好,又在窗口期,施工非常快。“正常海况,七十几台100万千瓦的风机,半年就能完成。”莫东君介绍。
与之相对的输变电工程却不一样。海上风电配套送出输变电工程从项目前期立项至项目建成投产建设周期紧张,加上青苗赔偿及征地、铁路及高速跨越手续等,各环节耗时较长。朱晓伟介绍,不仅如此,阳江作为一个大型的能源基地,它本身的送出通道已经非常密集,对后期规划建设提出更大的考验,为确保电网安全,需做到陆海协同,充分统筹规划。
广东电网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成为一个很好的契机。它将海上风电场址、登陆点以及更大范围的输电廊道纳入统筹考量,节约用海,集约陆上输电通道。“未来三山岛运维的担子在我们这里。它的工期十分紧张,所以我们从工程成套设计阶段就已经介入,到时工程建成后就可以更好地运维。”阳江供电局生产技术部总经理谢顺添介绍,阳江供电局生产技术部已组织32批次120余人次参与技术技能培训、设备监造及试验见证等技术把关。
“该工程是全球首个超大规模海陆一体柔直输电项目,其核心意义是破解深远海送出难题,通过±500千伏海上换流站和直流架空线将2000兆瓦海上风电高效输送至大湾区负荷中心,解决传统交流输电距离限制和通道资源紧张问题。”高超介绍,该工程可促进资源统筹整合,避免多个风电场重复建设陆上汇集站,结合风火打捆多能互补,有效节约用海和输电走廊资源,实现海陆规划协同,为未来7000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开发提供可复制模式。
事实上,阳江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也为阳江供电局带来一大笔财富。“大规模海上风电并网给我们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迎来挑战,但挑战其实也是一种机遇”。阳江供电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调度自动化专责彭孝强说,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随机、波动、间歇到底给电网形态产生什么影响?通过示范区验证并探索阳江的解决方案。
在示范区建设中,网省地三级联合研究应对跨网级多层面新能源三性协同问题,包括粤西地区风、光特性互补和煤电、抽蓄对地区新能源调节能力的研究,以及通过调度数据长期监测,研究源荷两侧出力负荷特性,研发高比例新能源地区电网柔性运行技术与系统,及时将“基于新型拓扑的海上风电直流送出关键技术”等成果应用到产业上,助力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等工程建设。
阳江供电局还积极协助政府大力发展产业,落实海上风电接入电网,反哺本地重点园区。目前实现140万千瓦海上风电就地消纳,每年为阳江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提供30多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
“阳江要打造面向全球的海上风电产业,电网作为承载能源供给、低碳转型的能源消费平台将会发挥很大作用。未来阳江不仅驭风,更会乘风而上。”杜育斌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