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新能源行业实现关键“成人礼”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中国电力报  作者:邱燕超  2025/2/12 16:17:36  我要投稿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继煤电全面入市之后,电力市场化改革时隔4年再次迎来重要政策。

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用“市场之手”重塑新能源版图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行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14.1亿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规模40%以上,已超过煤电装机。

然而,伴随新能源装机的快速增长,一些矛盾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新能源上网电价实行固定价格,无法充分反映市场供需关系,也没有公平承担电力系统调节责任。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成为摆在新能源行业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当前,技术的进步令新能源发电越来越具有经济性,叠加各地电力市场的逐步完善,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的条件已经成熟。

《通知》坚持分类施策,区分存量项目和增量项目,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保持存量项目政策衔接,稳定增量项目收益预期。与此前固定上网电价相比,新政策的出台鼓励所有新能源上网电量进入市场,从政府定价转向市场定价,针对存量项目辅以差价补偿的缓冲机制。

业内认为,此番新能源市场化改革势必重构全行业。市场化的价格机制,将引导新能源领域资源科学配置,成为促进新能源项目高效投资建设、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剂“良方”。

“市场化电价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新能源公平承担电力系统调节责任。这将使得各类电源在电力系统中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中能传媒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与煤电等传统能源一同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均由市场形成,将进一步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范围。

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存量增量分类实施支持措施,有利于形成真实的市场价格,促进电力资源高效配置,引导新能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各类电源在电力系统中的价值将得到更充分体现,更好引导新能源与调节电源、电网协调发展,助力构建更加高效协同的新型电力系统。

“机制电价”的“稳舵”与“扬帆”

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是本次改革的一大亮点。

《通知》指出,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后,在市场外建立差价结算的机制,纳入机制的新能源电价水平(以下简称“机制电价”)、电量规模、执行期限等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电力运行主管部门等明确。

《通知》明确,电量规模,由各地妥善衔接现行具有保障性质的相关电量规模政策;机制电价将按现行价格政策执行,不高于当地煤电基准价。

该机制对纳入的电量实行“多退少补”政策,即当市场交易价格低于机制电价时给予差价补偿,高于机制电价时扣除差价。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这种差价结算方式,让企业能够有合理稳定的预期。

“本次改革对于机制电价的设计,解决了新老机制衔接的问题。虽然市场化定价会给新能源发电企业带来一定的收益波动,但有了这一结算机制,企业能够有效缓解因价格波动而遭受的冲击,有助于行业平稳发展。”九州能源董事长张传名告诉中能传媒记者。

此外,《通知》提出在实施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时,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采取“新老划断”,以2025年6月1日为节点实行差异化管理。新增项目全面采用市场化竞价。

“这种老项目老办法、新项目新办法的安排,既能够保持存量项目的平稳运营,又能够通过市场化方式确定增量项目的机制电价,有利于更好发挥市场作用。”华能集团能源研究院副院长陈大宇指出,对存量和增量项目的区别管理能够提升投资效率,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家光伏发电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存量项目暂时不参与竞价,给我们留出了转型窗口期。但未来必须提升电站的灵活性,否则也要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新能源电价全面开启市场化改革,预示着新能源及其相关产品的发展路径将发生深刻转变,今后其发展态势将更大程度地受到市场机制的驱动。

从“躺赚”到“精细运营”

在市场化定价和差价结算机制下,新能源企业的收益稳定性和电价变化趋势备受关注。

在江苏一家光伏组件的工厂内,墙上“度电成本下降0.01元,存活概率增加10%”的标语格外醒目。该公司总经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市场化电价下,发电效率提升1%,年收益可增加300万元。“我们现在把电站当作金融产品运营,每一块组件的倾角调整、每一台逆变器的响应速度都在抠细节。”

这种蜕变正在全行业上演,但并非所有“玩家”都能适应。

“过去躺着赚钱的时代结束了。”一家新能源发电企业从业者向记者袒露心声,新能源入市短期内或将对新能源电价产生“负影响”。对此,新能源企业在项目开发和运营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技术创新,通过提高发电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等方式,提升项目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新能源入市后要承担电网系统的调节性成本,这意味着风电、光伏将与储能、火电灵活性改造等协同发展,真正实现“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虚拟电厂、新型储能等调节性资源或成为新能源调节成本的解决办法。“需要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在盈利模式方面,推动绿证绿电市场建设,合理体现绿色电力环境价值,支持新能源与用户开展直接交易,规避市场波动风险。”林伯强表示。

《通知》印发后将对终端用户电价水平产生哪些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改革对居民、农业用户电价水平没有影响。对于工商业用户,静态估算,预计改革实施首年,全国工商业用户平均电价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在电力供需宽松、新能源市场价格较低的地区可能略有下降,后续工商业用户电价将随电力供需、新能源发展等情况波动。

市场化并非改革的终点。市场运行就是主体之间不断竞争的结果,新能源全面入市政策的目的也在于通过促进新能源的竞争来推动行业的发展。以市场化竞价确定上网电价,以“机制电价”实现“新老划断”的手段既尊重历史发展成果,又为未来发展明确了科学路径,将新能源产业的过去与未来紧密相连,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深入开展电力体制改革筑牢根基,助力新能源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