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青藏高原,世界首套电网侧带超容构网型静止无功发生器在变电站“上岗”,提升阿里电网、那曲电网供电能力;福建福清,国家级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传动链平台建成投运,填补我国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地面试验检测能力空白;安徽合肥,世界首座220千伏量子应用示范变电站建成投运,量子技术在电力行业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2024年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出实效的一年。公司党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聚焦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系统谋划、超前布局、统筹部署,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制定发布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12项重点措施,体系化推进科技改革,有效提升科研能力,充分激发创新动能,奋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科学研究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这些变化在能源电力领域已充分显现:新能源以超预期的规模和速度发展,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率,叠加电力电子设备海量接入,电力生产模式、供给结构、消费形态、运行机理发生深刻变化,电力系统面临颠覆性创新、系统性重构的挑战。
2024年7月6日,公司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再学习再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制定发布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工作12项重点措施,下大力气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创新体系,以实际行动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抓整体布局,重组中国电科院和国网智研院,成立中国电科院检验检测中心,组建国网工研院,做强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新建西南电研院,优化省级电科院功能定位,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成效凸显;抓学科建设,全面构建三级学科体系,以学科为主体落实技术责任制,以学科建设统筹带动科技攻关布局、重大技术示范、实验能力建设、人才团队选育;抓顶层设计,超前启动“十五五”科技规划及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编制,全过程、全方位发挥新一届科技咨询委前置研究作用,科技规划全面深入;抓机制改革,创建攻关任务制,建立技术责任制,变革重大任务攻关模式,完善科研岗位序列,优化科研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创新活力充分释放……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落实,推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优化配置。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公司加强选育引用,深化教育科研人才一体化培养,制定与11所顶尖高校的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国家和产业急需人才;打造校企合作新模式,实行“任务制”攻关研究、“定制化”人才培养、“体系化”学科共建;优化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优秀青年人才选育,全面推行重大项目总师制,设立青年总师,高水平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近日,国网电科院(南瑞集团)所属稳定公司薛禹胜院士团队承担的“十年六阶段”长线规划项目“‘双碳’变革中电网主动支撑研究的应用准备”通过验收。团队青年骨干张卉琳经历了项目的磨砺与突破:“企业支持基础性、前瞻性研究,鼓励青年员工挑大梁,让我们能心无旁骛专注研究,在多领域多尺度仿真进程和模型交互协同技术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2024年,公司入选中央企业首届科技创新优秀企业榜单;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项,获第四届中央企业熠星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奖等级、数量均位居央企第一,并获评大赛优秀组织单位;获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4项。公司6项装备入选工信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1项成果列入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入选数量央企第一。6人入选中央企业顶尖科技人才,入选数量居央企前列。
聚焦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提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线路最大覆冰量超出特高压工程设计规程和设备研发边界、1000千伏变电站最高海拔从1300米跃升至3450米、地震烈度8度叠加高海拔大幅增加设备研制难度……这是1000千伏川渝特高压工程建设面临的极端条件挑战。
2024年12月27日,川渝特高压工程建成投运,在世界上首次攻克空气间隙、电磁环境等高海拔特高压关键技术,首次研制出全套高海拔特高压交流设备,首次研发采用10分裂导线、金具和新型放线设备工艺……一个个“首次”突破认知与极限,不仅展现了我国在电力科技领域的实力,也有助于推动特高压高质量发展,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公司强化原始创新,深入探索特高压发展规律,在特高压输电、柔性直流等领域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持续增强,多个领域实现“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
进入“十四五”,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公司牢牢把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关键期、技术创新窗口期,增强原创技术策源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在电源侧,新能源开发向“沙戈荒”、深远海延伸,新型电力系统宽频振荡风险评估技术研发为解决新能源稳定并网世界性难题寻求方案;在电网侧,国产化大型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仿真平台将大电网仿真尺度细化至微秒级,精准仿真电网运行工控;在负荷侧,新能源汽车、分布式储能等新型负荷大量接入,集光、储、充及微电网于一体的智慧配电网让源荷互动更柔性。
场景驱动、需求牵引,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创造力变为生产力。
创新成果加速转化,新型电力系统持续“上新”——公司发布新型电力系统示范标杆名单和典型案例集,涵盖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体制机制各环节,一批多主体、跨专业的试点示范项目落地见效。
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抱团”创新释放乘数效应——公司深入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牵头组建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召开共链大会,发布行动方案,签署合作协议,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
用好国际国内两种创新资源,科技开放合作结硕果——公司深度参与国际组织标准制修订,2024年牵头立项国际标准72项,牵头的24项国际标准发布,中国电力标准和中国电力技术“携手”出海。
一串串数字凝结智慧与汗水,一次次实践折射执着与坚守,公司立足科技创新国家队的角色定位,锚定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数字化智能化赋能
培育电网发展新动能
能源革命与数字革命相融并进,电网感知控制对象呈现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时效更强的特点,对电力系统感知控制能力提出新要求。如何应对新挑战?
关键在于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电网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公司强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电网业务深度融合,提升电网智能互动和安全运行水平,加快形成电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从电网生产运行到企业经营管理,各项核心业务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聚焦清洁低碳,全球规模最大的新能源云平台引导新能源科学开发,促进新能源发电“量率齐升”;聚焦安全充裕,企业级气象数据服务中心汇聚公共和电力专业气象数据,支撑极端天气下电力保供和应急处置;聚焦经济高效,行业级供应链管理平台“国网绿链”实现物资集中采购、全流程在线办理,支撑大规模电网建设;聚焦供需协同,今夏负荷侧资源通过虚拟电厂等方式参与电网调节,为电网度夏添一份从容;聚焦灵活智能,新型调度体系加快构建,提高驾驭新型电力系统能力……
随着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数字经济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电网智能互动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逐步增强,新技术加快应用,新业态加速涌现——
新兴产业打造新引擎。公司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集成电路、工业软件、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大功率快充、带电作业机器人等领域产出一批实用成果、形成一批技术标准,成为产业增长新引擎。
未来产业积蓄新动能。2024年12月19日,公司发布国内首个千亿级多模态电力行业大模型——光明电力大模型。作为能源电力领域的人工智能“专家”,该模型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促进新能源消纳、做好供电服务提供“超级大脑”,推动电力与算力协同赋能。
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新兴产业生长壮大,未来产业加速构筑,科技成果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电网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面向未来,公司将始终瞄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当好能源电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主力军,为建设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国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