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1月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以改革赋能发展 高质量构建吉林特色新型能源体系”有关情况。
据吉林省能源局局长赵彦峰介绍,十四五”以来,全省能源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屡创历史新高,2024年,能源及关联产业项目投资突破1100亿元,是“十三五”末的六倍;发电装机规模连年刷新纪录,全省装机总容量发展到4705.68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44%;能源生产结构得到持续优化,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和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2919.62万千瓦,占总发电装机比重达62%,与“十三五”末相比增长94%。吉林省具有“三新一强”特征的新型能源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下步,一是持续完善新能源产业“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相关配套政策。针对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持续用力整合政策资源,将新能源直供的外延从氢基化工延伸至其他柔性负荷。二是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一体推动新能源“源网荷储”协调发展。推动各地加快“建园区、用绿电、降电价、上项目”,激发产业活力,释放产业动能,将我省宝贵的新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三是发挥“两新”“两重”“聚力攻坚”等政策集成作用,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协同配合。推动能源领域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第二,坚持模式创新推动,拓展绿电消纳空间。我们创造性提出了“绿电+消纳”新模式,以增量配电网模式、自带负荷(风火打捆)模式、新能源直供模式和孤网运行模式,推动用电价格下降,实现降本增效。政策实施以来,各市(州)累计自主下达新能源建设规模超600万千瓦,出具支持意见突破千万千瓦,项目储备充足,发展动力强劲。
下步,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资源潜力,激发地方发展活力。鼓励地方政府用足用活“绿电+消纳”试点模式,不断推动新能源就近就地利用。二是持续完善“绿电+消纳”政策体系和运行模式,促进“风光电氢储”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探索将自带负荷(风火打捆)现有电源-负荷“一对一”模式拓展至“一对多”模式,通过打捆园区负荷,为更多新落地的项目创造降本空间。三是继续丰富氢能发展模式。培育“绿氢+”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氢能“制、储、输、用、研”全链条及“绿氢、绿氨、绿醇、绿色航煤”一体化发展,探索更多应用场景。
第三,坚持机制创新策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省内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规则,建立现货“1+7”规则体系,升级电力交易平台,组织开展“源网荷储”短期交易,以价格信号刺激负荷侧响应,释放新能源消纳潜能。
下步,我们将坚持新能源与调节电源、电网建设在规模、布局、时序上做到“三位一体”,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一是电源侧,加快煤电、气电、抽水蓄能等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建设;二是电网侧,加速打造“四横四纵”大电网,提升配电网承载能力;三是负荷侧,深入挖掘需求侧响应能力,发展多元灵活性负荷,提升电力负荷灵活调节能力;四是储能侧,积极构建因地制宜、市场主导、形式多样、规范管理、安全稳定的发展机制,推动我省新型储能规模化、多元化、市场化发展;五是机制侧,加快省内电力交易现货市场建设,不断健全规则体系,提升运营能力。
就推动新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吉林省省能源局局长赵彦峰也作出了解答。
他表示,近年来,在实现“双碳”目标大背景下,吉林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省委将“创新机制推动新能源发展”列为重点改革专项之一,我们深感责任在肩、使命光荣。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聚焦聚力“创新”、全力实现“跨越”。
一是在政策层面,不断优化政策、创新模式。纵深构建全省新能源产业政策体系,围绕适应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不断优化政策供给,超前谋划“十五五”新能源领域系列规划研究,做细做实氢能、储能、虚拟电厂等领域实施方案。深化“绿电+消纳”模式创新,继续下放“绿电+消纳”指标分配权,充分激发地方主观能动性,自带负荷从“一对一”衍生为多负荷打捆,实现多种负荷柔性互补,自带负荷可与新能源直供相结合,破解新能源发电波动的局限性。探索发展路径,因地制宜打造以高比例自消纳为特点的区域性“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有序开展老旧风机改造升级,探寻与“绿电+消纳”的融合路径。
二是在产业层面,积极抢抓赛道、促进融合。延伸氢储产业应用新场景,推进“风光电氢储”深度融合,推动氢储应用实现突破。在绿氢化工园区方面,省市(县)联动推动园区建设,带动更多适用绿电绿氢的项目落地。在氢能储运方面,积极打通东北地区绿氢化工产品外送通道。在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方面,推进首批集中式共享储能示范项目建设。在虚拟电场试点建设方面,持续完善运营模式和市场机制,试点打造示范项目。
三是在项目层面,持续加强谋划、夯实项目。实施一批规模大、效益优、电网友好的项目,推动新能源开发向多能互补、产业协同、源网互济转变,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效”。加快推动增量配电网产业园区、绿氢化工产业园区、绿电园区等建设,以园区承载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和就地转化;加快建设大电网,推进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送出工程建设,完善区域骨干网架,推动主网架构从“两横两纵”变为“四横四纵”;加快实施储能提升工程,发展新型储能项目,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深入布局充换电基础项目;加快推动吉电入京工程,打通新能源消纳新通道。
总之,新能源产业发展恰逢其时,我们将聚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光发热,持续点亮经济、惠及民生。
同时,会议指出,“绿电+消纳”四种模式是将吉林省宝贵的新能源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的重大创新,也是未来一个时期指导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行动总纲。
对此,吉林省能源局副局长刘学锋表示,吉林省正在推进“绿电+消纳”四种模式。一是增量配电网模式,按照“目标导向、远近结合、逐步离网”的原则,创新供电模式,新能源项目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盈余电力不反送大电网,电力供应阶段性离网,全力打造园区绿色可靠供电价格洼地,随着绿电占比提升,供电价格将进一步降低。二是自带负荷(风火打捆)模式,以“自我消纳、自主调峰”为原则,针对符合国家和省内相关产业政策的新增用电负荷项目,由能源开发企业建设运营新能源项目并协调火电调峰,电量全额上网,通过双边市场交易,实现用电企业享受低电价、能源企业扩大新能源开发规模的多方互赢。三是新能源直供模式,以新能源直供电为主、大电网供电为辅的供电方式,即“高比例全部自发自用,低比例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新能源建设规模不超过负荷端所需电量的1.2倍,上网规模占比不超过20%,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四是孤网运行模式,建设相对独立运行的孤立局域电网,当新能源端发电较多时,负荷端能够提高自身运行功率,并通过储能、储氢等形式进行消纳调节;当新能源端发电能力不足时,能够从储能、储氢等设施中放电(氢),必要时能够进行负荷侧管理调整生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