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能源电力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有电142周年,142年来,电力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追赶,再到超越到引领的伟大跨越;电力行业主动作为、担当“国之重任”,取得了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忠诚担当、求实创新、追求卓越、奉献光明”的十六字电力精神。
(文章来源 微信公众号:电联新媒)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能源电力发展,于2014年6月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电力行业凝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奋进力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电力行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用电需要。
心怀使命 砥砺奋进
铸就能源电力跨越发展丰硕成果
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电力行业全力以赴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持之以恒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电力消费方式形成新趋势。十年来,电力行业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由5.3万亿千瓦时增长到9.2万亿千瓦时,以年均约5.6%的用电量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6.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7%,降幅超过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约29%,已处于国际前列。中国电力发展指数在全球排名第7、亚洲第1。目前,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多领域实现电能替代,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居民用电报装实现“三零”“三省”服务,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用电满意度和获得感。
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实现新跃升。十年来,电力行业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增加高质量有效供给,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7亿千瓦,全国人均发电装机容量已突破2.2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7.1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达到55.7%。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较2013年分别增长约6倍、47倍。茫茫戈壁上,光伏板汇成银色海洋;无边滩涂上,“大风车”转出靓丽风景;涛涛大河中,“银河水”跑出绿色动能。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55台、装机5691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26台,总装机容量3030万千瓦。累计建成“19交20直”共39项特高压工程,西电东送规模超3亿千瓦,有力支撑了东中部地区约五分之一的用电需求。绿色电力市场建设提速,绿电绿证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为能源低碳转型注入新活力。
电力科技创新迎来新跨越。十年来,电力行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燃煤发电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领跑全球,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华龙一号”作为国家名片走向世界,白鹤滩水电站问鼎世界“水电之巅”,“海上大风车”技术从“一片空白”走向“世界领先”。十年来,风电和光伏开发成本分别下降了60%和80%,实现平价上网。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突破2万千瓦,研发的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达到33.9%,刷新了世界纪录。张北柔性直流电网示范工程创造12项世界纪录,特高压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1100千伏直流输电技术实现全面突破,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核心技术和全套装备制造能力。新能源微电网、新型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等技术快速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扎实推进。
电力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十年来,电力行业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建设。2023年,全国累计注册市场主体74.3万家,市场交易电量5.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61.4%。其中,新能源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6845亿千瓦时,占新能源总发电量的47.3%。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电力交易机构独立规范运行,发用电计划有序放开,电力中长期和辅助服务市场实现全覆盖,新能源有序进入电力市场。燃煤发电上网价格取得重要突破,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准许成本+合理收益”的输配电价机制初步形成。电力“放管服”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不断深化,监管效能持续提升。
电力国际合作迈出新步伐。十年来,电力行业深入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加速电力投资、技术、装备、标准、文化、品牌“走出去”。先后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能源合作机制,与30多个能源类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已经成功投资运营11个国家和地区的14个能源网项目,建成32条与周边国家的跨国输电线路;中国主要电力企业在国外工程承包合同额累计达到3760亿美元,海外投资达到1060亿美元。光伏组件、风力发电等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水电、核电、特高压均已成为“走出去”的亮眼名片,过去10年,我国对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长贡献度超过40%,为推动世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
开拓创新 勇攀高峰
以高水平电力科技自立自强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十年成就鼓舞人心,重任使命催人奋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日趋严峻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能源安全战略地位与价值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挑战,广大电力企业需久久为功、接续奋斗,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科技强国蓝图变成美好现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全力攻关核心技术,矢志不移锻铸大国重器。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一代代电力人的努力下,截至2023年底,电力行业累计取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2万余项。截至今年6月底,电力行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9项,其中三峡工程、特高压等重大工程获得5项特等奖。超超临界机组、第三代、四代核电、新能源发电、特高压输电、柔性直流输电、大电网控制等技术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形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但也要看到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还存在“卡脖子”现象,全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需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着力在新型电力系统、先进可再生能源、能源数字化智能化、高性能电工材料与器件等关键领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全力加强基础研究,解决科技创新源头问题。基础研究是科研链条起始端,加强基础研究就要勇闯“无人区”。要强化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起来,瞄准能源转型、能源安全、新型电力系统等重大领域,有组织地推进具有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具有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具有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要统筹强化科技力量,高质量建设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统筹用好各类科研资源,提升开放共享和运行效率。要加强制度机制保障,建立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健全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
全力提高成果转化,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从0到1”代表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成果转化就是“从1到无穷”的路径演进。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驶进千家万户,“暖核一号”开创了国内核能供暖先河。“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成为破解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难题的“金钥匙”。提高成果转化,大型企业要发挥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作用,立足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优势,着力破解成果转化瓶颈,牵引形成现代化、多元化、科学化的现代能源产业集群。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要充分用好支持政策,巩固局部优势、争当“单项冠军”,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全力凝聚创新合力,抢占电力科技发展制高点。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要强化科技人才培养,不断完善专家人才体系,探索“赛马”“挂帅”等新型组织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要发挥行业平台作用,中电联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群策群力凝聚合力,形成推进电力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标准研究、制订和应用推广,大力推进中外标准互认,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在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140多年来,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息息相关,在历史经验中孕育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广大电力人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中电联作为全国性电力行业组织,将始终坚持“立足行业、服务企业、联系政府、沟通社会”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和导向作用,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携手广大电力企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电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电力力量!
(本文根据中电联理事长、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辛保安在2024年“中国电力主题日”所作主旨报告整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