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国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同时强调了微电网等新业态与电网融合发展的迫切需求,为我国微电网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
微电网的定位与作用
微电网是由分布式发电、储能、负荷及相关控制保护装置组成,能够基本实现内部电力电量平衡的小型供用电系统,具有微型、清洁、自治、友好的四个基本特征。微电网是一个高度电力电子化的柔性系统,功率快速调节响应能力强,电力电量平衡控制更加灵活。微电网的提出旨在实现分布式电源的灵活、高效应用,解决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分布式电源并网问题,提升供电能力与品质。
为助力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新型配电系统,微电网应在以下四个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当配电网发生故障或检修时,微电网可以迅速切换至孤岛模式,保障关键负荷的供电,从而大大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优化配电网能源结构。通过聚合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接入配电网并就地消纳利用,有效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推动配电网向清洁、低碳的方向发展。
增强配电网柔性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微电网在电网末端的源网荷储资源优化配置与灵活管控能力,将微电网打造为配电网内柔性可调的资源聚合单元,推动配电网与微电网的分层协同调控。
提升配电网经济性和资源互动性。通过优化能源配置和调度,降低能源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降低配电网的运营成本。同时,微电网还可以为配电网提供电力辅助服务,如调峰、调频等,进一步提升配电网的经济性。
配微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配电网作为电力供应的“最后一公里”,其高质量发展事关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整体进程。《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30年基本完成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实现主配微网多级协同、海量资源聚合互动、多元用户即插即用的发展目标。微电网作为配电网末端源网荷储多元化灵活资源优化配置、就近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配电网综合承载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配微融合发展是推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现阶段也面临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缺乏顶层设计规划引领。现有的电网规划与运营机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集中式发电及输配电模式,微电网与大电网间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加剧了并网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微电网的自主性和本地条件下的优化调度与大电网的中心化调度存在本质上的冲突,使得其在发生电网故障时,紧急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面临挑战。
调度与控制策略不匹配。微电网与大电网之间的调度与控制策略不匹配问题主要体现在调度机制的根本差异,以及预测与响应机制的不一致。这导致微电网难以与大电网实现高效的信息交换和能量管理,在需求高峰或紧急情况下,双方难以快速有效地调配资源。微电网倾向于采用灵活的本地优化调度,而大电网则依赖于中心化调度模式,这种机制上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调度策略的不匹配。
运营模式与市场机制不完善。微电网运营主体需要安装量测、协调控制系统等实现微电网多元素的综合优化运行,现阶段受限于政策机制及应用场景问题,缺少成熟且标准化的可持续商业模式和确切的盈利途径,导致投资回报存在不确定性。在电力市场准入、电价制定机制,以及财政补助等关键方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推动配微电网融合发展的思路
为促进微电网与配电网的高质量融合发展,应在规划、技术、价值层面加强协同互动,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加强规划协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电网规划体系,适应可再生能源局域深度利用和广域输送,将微电网纳入电网发展全局中,积极支持、主动参与微电网建设,推动构建大电网为主导、微电网等多种形态相融并存的数智化坚强电网格局。分区分析电力供需,能源资源开发情况,结合城市、新型城镇及新农村等发展需要,培育和建设以微电网为代表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新业态。
加速技术协同。加强技术整合与升级,提升互操作性,确保微电网设备与配电网设备之间的兼容性。健全主配微分级调控机制,推动控制模式由“集中控制”向“主配协同、分层自治”转变,实现微电网与配电网的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优化调度。研究计划性、非计划性并网转离网技术,确保微电网在内部故障、大电网计划检修、故障时运行模式的快速灵活切换。
推动价值协同。优化管理与运营,建立微电网运营商与配电网运营商之间的协同运营机制,包括信息共享、运行协调和紧急响应。推动微电网作为主体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提升区域分布式资源承载能力,提出微电网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结构,完善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机制,探索微电网参与电网调频、调峰、紧急无功电压支撑、黑启动等电力辅助服务的典型模式与常态化机制。(作者系国网上海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总经理、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