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编者按:国家电网公司2024年“两会”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构建现代智慧配电网,建成35个国际一流城市配电网先行示范区。电网头条推出“现代智慧配电网·一线实践”系列主题报道,深入报道国际一流城市配电网先行示范区相关实践成果成效,展示公司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的积极作为。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自古以来就是繁华富饶之地,多年来GDP稳居中国城市前列,享有“最强地级市”的美誉。
苏州经济高度发达的背后,离不开强劲有力的电力支撑。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建设加速推进,以及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电力系统运行机理和电力供求平衡模式正经历着深刻变化。
2022年3月,江苏苏州供电公司启动国际先进城市配电网示范区建设。该项目结合苏州能源及产业优势,推动配电网从传统无源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助力建成以“清洁低碳、安全可靠、柔性互动、透明高效”为特征的城市能源互联网。
应用三种新技术
构建弹性可靠的网架
2024年1月,苏州供电公司首个电磁式配网柔性互联装置在张家港市投运。运维人员通过电磁式配网柔性互联装置完成110千伏变电站和35千伏变电站10千伏出线的合环操作,带电转移了不同分区线路负荷。该装置解决了部分联络合环点受35千伏及以上变压器接线方式不同等因素影响、无法直接合环转供负荷的问题。
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和现代智慧配电网等建设目标,苏州供电公司将分布式能源、充换电设施、储能、微电网等新要素作为规划关键,支撑苏州电网向新型电力系统转型升级。
苏州供电公司于2021年创新应用低压直流柔性互联技术。该公司对工业园区、古城区共计63个配电变压器交流侧母线进行了改造,通过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实现了台区交直流的柔性互联,将轻载台区的剩余容量有效转移到重载台区,保障台区高效稳定运行。
同时,该技术还实现了就地协调控制柔性互联设备、分布式储能等资源,能在中低压线路计划检修或故障停电时,实现用户供电的无缝切换,从而成功打造了“零停电”示范区。
2018年,在苏州园区,全球规模最大的交直流混合主动配电网示范工程建成。该工程聚焦“六个主动”,在工业园区环金鸡湖区域、2.5产业园、苏虹路工业区3个区域开展示范工程建设。
2022年1月,“中低压直流配用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工程在苏州同里建成投运。这是目前建成的国内外应用场景最丰富、源荷种类最多、技术装备最新的直流配用电系统,打破了传统直流型源荷经过交直转换接入交流电网的技术模式。
主动修+分级保
故障恢复提速有新招
“10千伏荷韵线的新鸿基环贸开关分级保护动作,疑似出现用户内部故障,请尽快安排人员前往现场处理。”
3月15日22时32分,苏州供电公司的人工智能供电服务指挥员“小汤班长”3.0系统成功监测到工业园区内一条配网线路发生故障。系统随即启动自主分析研判程序,锁定故障位置,并将研判结果发送至距离最近的抢修人员移动终端,高效组织抢修。这是苏州供电公司开展主动抢修服务模式的一个缩影。
电力主动抢修的实现,得益于一张具有高感知度的智慧配电网。3年来,苏州供电公司累计在主网和配网侧安装了10万余套智能感知设备,并开展双模采集的智能电表改造,实时监测采集低压侧电流、电压、失电告警等数据,实现了主网、配网、低压侧的全景感知。
“依托这样一个从主网到配网、再到低压客户的全链条停电信息库,电力主动抢修得以真正实现,大大降低故障抢修时长。”苏州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副主任王亮介绍。截至今年1月,该公司已完成全市电力抢修主动服务模式改造,实现电力主动抢修服务模式苏州全覆盖。
此外,该公司还积极开展配网分级保护线路改造。当客户侧或分支侧出现故障时,各级分级开关将根据时间级差配置方案,依次动作,直至完成故障区域隔离,尽可能将故障锁定在最小范围,且不对主网造成影响。
从无源到有源
源网荷储数碳深融、互动
2月5日,苏州昆山供电公司调控中心调度员从配电自动化主站向南星渎光储充电站微网发出200千瓦调节指令。站内储能装置、充电桩、分布式光伏、空调等随即按照分解策略主动响应,通过配微协同,快速调节台区负荷。
近年来,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配电网正逐步由单纯接受、分配电能给用户的电力网络转变为源网荷储数碳融合互动、与上级电网灵活耦合的电力网络。
在形态上,配电网从传统的“无源”单向辐射网络向“有源”双向交互系统转变;在功能上,配电网从单一供配电服务主体向源网荷储资源高效配置平台转变。
针对分区紧平衡、源荷时空不匹配等问题,苏州供电公司在全市域摸排非工空调、微能源网、虚拟电厂等用户侧可调控资源,并结合用户意愿,综合应用“云云”“云边”协同模式,加快可调控资源池建设。同时,该公司探索建设昆山“多业态”协同互动等典型区域,实现配微协同友好互动,提升配网承载能力及运行经济性。
此外,为实现可持续性主配微协同发展,苏州供电公司立足工业园区碳监测管理等需求,积极与地方政府、能源投资公司和用户沟通,加强新能源接入、新能源就地消纳、主配微协调互动、用户侧微网管理和车网互动等商业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