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2月18日,福建厦门发布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其中提到,将建成投用厦门抽水蓄能电站、福厦特高压工程(厦门段),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同时,还提到,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加快可再生能源替代,推进厦门生物质资源再生项目建设,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市级综合示范区。推进产业绿色升级,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培育50家国家和省级绿色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加快同翔高新城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电动厦门”建设,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和交通运输体系。
原文如下:
——2024年1月11日在厦门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厦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厦门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第十六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应急与谋远相结合,抢抓综合改革试点契机,奋力抢机遇、强优势、挖潜力,积极应对内外部形势变化,经济回升向好,社会保持稳定。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上年持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9%,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5.6%和5.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大力推进“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等重大举措,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支柱产业集群基础不断夯实。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四大支柱产业集群总规模超2万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机械装备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超六成,航空维修制造业产值增长48.6%,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新型显示十大城市,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揭牌。获批首批全国内外贸一体化试点,新增3项全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入选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东南智慧供应链产业园等建成投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平均增长9.5%,在厦注册基金总规模超4700亿元,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5家,新增上市企业数居全省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产业产值增长32.5%,入选国家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海辰储能成为我市首家独角兽企业,厦钨新能源等4家企业入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竞争力增强,生物医药产业园五期封顶,艾德生物全国首个泛癌种免疫治疗伴随诊断试剂盒获批上市,大博医疗、当盛新材料入围全国首批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单位名单。文旅创意产业营收增长10%,成功举办2023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和首届中国电视剧大会等活动,电影节现场签约126个文化影视项目、总投资超280亿元。未来产业加快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等产业加速产业化,瀚天天成量产国产化8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嘉庚创新实验室百千瓦级PEM电解水制氢装备纳入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清单,翔安创新实验室牵头研制的人乳头瘤病毒九价疫苗进入国内三期临床试验最后阶段。未来网络、前沿战略材料、深海空天开发等产业加快技术攻关,打造鼓浪屿元宇宙示范项目,全球首条百兆瓦柔性钙钛矿组件生产基地落地,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快实施。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等5个未来风口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3%,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80位。厦门科学城加快建设,获批传染病疫苗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600家,总数超4200家;净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数量居全省第一。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组织实施35个重大技术攻关和“揭榜挂帅”项目,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29.3%。升级“群鹭兴厦”人才工程,新增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3名,引进国际化人才3382人,近8万名高校毕业生来厦就业。招商引资加速推进。坚持大招商、招大商、大员招商,开展“走出去”招商百日行动,创新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评审及决策等机制,新增签约项目739个,三年计划投资额880.6亿元;新增招商开工项目931个,三年计划投资额1672.8亿元。大力开展央企招商,新签约3个百亿元以上项目,与国家开发投资集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6家央企和国家级行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出台支持企业总部用地等政策,华西集团东南区域总部、大钲资本等15个总部项目落地,总投资超200亿元。
(二)改革开放取得新的突破。以综合改革试点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活力动力持续增强。综合改革试点全面铺开。党中央国务院支持厦门开展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厦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大自主权。创新“四个一”改革落实机制,不停运办证、在厦行使省级药品和医疗器械审批权限、混合产业用地供给等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两个“毫不动摇”落实落细,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3条措施和促进民间投资9条措施,高规格举办全市企业家日大会。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市属国企资产总额和研发经费投入分别增长14%和43%,组建厦门特区建设投资集团,路桥信息成为我市首家北交所上市企业。推进系统集成式财政管理改革,在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等6个领域实施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获批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房票制度落地实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厦举办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现场会,厦门营商环境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实施再创营商环境新优势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配套出台3批141项市级重点提升任务,连续四年在全省营商环境监测督导中排名第一。“信用就医”“港航信易贷”等获评国家“信易+”应用典型案例,城市平均综合信用指数排名持续保持全国第一。思明区商事制度改革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建成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自助“跨省通办”范围增至12省62个城市1700余事项。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加快构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持续完善,港口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增长53.1%,海润码头获评全国首批四星级“智慧港口”;翔安新机场航站区、飞行区等核心区建设全面展开;福厦高铁通车运营。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启动建设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成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首个创新培训基地,开通国内首条金砖城市跨境电商空运专线;自贸试验区获批全国对接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新增16项全国首创改革举措,象屿保税区转型升级综保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设立全国首个反垄断审查合规辅导中心;成功举办第10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第24届亚太电协大会等重大活动。两岸融合发展稳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向第十五届海峡论坛致贺信。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全市新批台资项目数、实际使用台资分别增长64%和408.3%,对台海运快件增长2.5倍。落实落细惠台利民政策,台胞在厦同等参与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保障性商品房配售,全国首创“两岸通保”专案并给予保费补贴。厦台交流交往持续深化,成功举办郑成功文化节等270多场两岸交流活动,组建大陆首家闽台医保研究院。厦金深度融合稳步推进,“小三通”客运航线复航,运送旅客突破2000万人次,厦金通电、通气等项目厦门侧工作稳步推进,220千伏望嶝变电站投产送电。
(三)内外需求加快挖潜扩容。全力稳定内外需求,积极以有效投资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平稳。出台抓项目稳投资工作方案,健全完善项目工作分级协调推进机制,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正增长,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2%。项目全生命周期推进,507个省市重点项目超序时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新增开工项目1042个,总投资3025.5亿元;累计策划生成项目1074个,总投资6930亿元。投融资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债券、增发国债等支持资金384亿元;推行片区综合开发模式,科学城莲河片区综合开发项目获国开行80亿元授信支持;火炬产业园REIT和厦门软件园REIT等2个项目进入国家发改委专家审核阶段。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18条措施,举办2023厦门消费节系列促消费活动600多场。升级类商品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等消费分别增长43.9%和36.9%。“直播带货”等消费新业态加快发展,网络零售额增长12.2%。中山路入选全国示范步行街,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连续四年蝉联全国首位。文旅市场加快恢复,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分别增长67.3%和83.3%,限上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33.1%和22.5%。外资外贸稳中提质。进出口总额增长2.7%,入选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试点城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65%,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出口增长1.7倍。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增长47.4%,第23届中国国际贸易投资洽谈会参会主宾国、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签约项目数、投资额均创五年来新高。稳主体政策服务力度加大。先后出台稳增长转动能等三轮稳经济政策,累计兑现政策性扶持资金340亿元。打造“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升级版,撬动金融资金超800亿元,惠及企业1.2万家次。深入推进“益企服务”专项行动,976名服务专员服务企业6100多家次。
(四)协调发展水平持续提升。高标准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全域一体融合协调发展。跨岛发展战略纵深推进。城市更新稳步开展,扎实推进92个岛内大提升项目和516个城市建设品质提升项目;启动首批25个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试点,建设和提升407个停车场、健身场、休闲公园等公共基础设施;完成老旧小区改造9.1万户。新城建设加快推进,马銮湾新城生态三岛公园建成投用,招商花园城综合商业体开业运营;同安新城厦门科学城Ⅰ号孵化器等投用;翔安新城厦门奥体中心和国博中心投入运营;同翔高新城片区规上工业产值增长52%,启动建设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翔安南部片区启动建设,形成片区成片出让、建设、投入运营的新型综合开发模式;集美新城西亭片区、北站片区及杏林老工业区加快开发建设和规划调整。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高品质交通网络加快构建,翔安大桥建成通车,第三东通道开工建设,轨道交通6号线林华段全线轨通,3号线南延段、4号线、6号线集同段建设有序推进,地铁站点公交接驳线全覆盖,成为全国第三个公共交通“一码多乘”城市。市政设施更加完善,新建改造供水管网39.7公里、污水管网142公里、燃气管道80公里,新增综合管廊15公里,新建改造园林绿地420.5公顷、绿道57.1公里,山海健康步道林海线全线贯通。建设高水平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完成物联感知中台、智能中台等部署,累计建成5G基站1.4万个,在全国率先开展智慧公交、智慧医疗等5G场景应用。重点区域协作持续深化。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顺利推进,已获国家发改委衔接函复,建立厦漳泉区域市场监管执法联动、应急处置等协作机制。闽西南协同发展扎实推进,33个涉厦重大协作在建项目完成投资386.6亿元,谋划生成厦门与漳州、泉州、三明、龙岩合作项目40个,总投资超千亿元。对口支援工作不断深化,东西部协作3项创新做法在全国推广,实施援疆、援藏等项目102个,在厦设立北庭文化暨吉木萨尔农特产品展示中心,举办天山马拉松等13场文体交流活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增长6.1%,成功举办2023年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新建高标准农田1.1万亩,粮食播种面积6.2万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打造12个乡村振兴精品村和15个房前屋后整治示范村,翔安区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海沧区渐美村、同安区莲花村分别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美丽休闲乡村。成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新增46个农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8%,高于同期经济增速。
(五)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解决好民生领域问题,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等政策,城镇新增就业16.4万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4%。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1.1万套,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2万套,发放大学生“5年5折租房”政策补贴2.7亿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低保、孤儿、特困人员保障标准居全省首位,推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险“益鹭保”,“惠厦保”投保率保持全国领先。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均衡。建成中小学幼儿园项目53个,新增学位6.3万个,厦门六中同安校区等9所普通高中建成投用,普高录取率达62.1%,入选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城市,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批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试点,新增医疗床位2000张,川大华西厦门医院、苏颂医院正式运营,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引入新技术200余项,填补100余项区域医疗技术空白。出台《厦门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新增29个四星级养老服务设施。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名单,获评首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每千人口托位数达3.6个。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世界田联钻石联赛连续十届落户厦门,成功举办奥运会女足亚洲区预选赛、CBA全明星周末等重大赛事,厦门马拉松赛获国际田联颁发全球首个“特别贡献奖”。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新改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12.5万平方米,160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筼筜湖、东南部海域分别获评全国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等文件,象屿综合保税区入选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国前列,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打造“厦门垃圾分类模式”3.0升级版,生活垃圾分类考评连续22个季度位列全国大城市第一,“四化”海漂垃圾治理机制获全国推广。建成厦门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前场水质净化厂扩建等项目,全市生活垃圾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分别提升至7500吨/日、211.5万吨/日。保供稳价工作有效推进。扎实做好粮油肉蔬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完善农副产品平价商店管理机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0.2%。扛稳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翔安粮库三期开工建设,粮食储备和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居全省前列。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顺利通过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验收,文明城市测评成绩位居全国前列,规范摆摊设点经营活动做法在全国推广,打造近邻信访评理新模式,信访事项群众满意率100%。平安厦门建设扎实推进,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获评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刑事警情下降22.3%,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4.4%和12.3%,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稳中向好。
各位代表,总的来看,刚刚过去的一年,挑战前所未有,困难超出预期,成绩来之不易。我们清醒认识到,2023年以来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我市仍处在转型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受内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经济运行出现较大波动,地区生产总值等部分指标不及预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挑战,主要有:经济外向度高,我市外贸依存度达120%左右,居国内城市第二位,受外部需求不足影响较大,外贸出口下降3.9%,工业出口交货值下降6.4%;逆周期调节能力有待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受要素保障等因素影响,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有效投资对稳定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较为不足;产业能级不高,抗风险韧劲不足;产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竞争力还需进一步增强;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壮大仍需时间,对全市产业的支撑有待进一步增强;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还有短板,部分重点领域风险仍需关注。对此,我们将保持定力,坚定信心,努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加以解决。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任务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厦门落实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城市发展转型至关重要的一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以综合改革为动力,推进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厚植绿色底色,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推动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
根据上述要求,并与“十四五”规划目标保持衔接,建议我市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增长5.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省;实际使用外资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节能减排降碳年度目标。
为完成以上目标,建议重点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力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稳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加快厦门科学城建设,推动嘉庚、翔安创新实验室更多成果转化落地,加快筹建福建海洋创新实验室,推动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宁德时代(厦门)储能实验室、天马新型显示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钨材料研发及应用等创新联合体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试点“赛马制”方式组织科技项目进行技术攻关,培育更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和独角兽企业。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企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加快建设厦门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着力打造区域人才高地,加快国家级人才集聚平台建设,提升“双百计划”等人才工程,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引进培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2.夯实支柱产业集群基础。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争创全国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巩固提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产业集群优势,在新型显示、智能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加快突破,推动天马8.6代、安捷利美维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园、电力电器产业园、海翼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建设。推动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集群提质增效,加快培育壮大优质供应链核心主体;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提升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影响力。
3.迅速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作用,推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发挥平台化技术优势,推动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规模化发展,加快养生堂厦门万泰诊断基地等建设。依托区域资源基础,谋划建设专业化新材料产业园,布局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新能源配套材料等项目。全面推进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围绕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聚焦新能源电池、新型电力装备等领域,加快中能瑞新等项目落地,推动厦门时代等加快投产达产。做强动漫、游戏、影视等文创产业,办好金鸡百花电影节、海峡两岸文博会等品牌活动。
4.加快突破未来产业。聚焦优势突破发展,积极培育未来产业骨干企业。推动第三代半导体、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强化前沿技术研究和技术应用,形成更多产业化项目,支持瀚天天成8英寸碳化硅外延晶片、嘉庚创新实验室制氢装备等产业化项目规模量产。聚焦未来网络、前沿战略材料、深海空天开发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推进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正极研究等项目,力争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全面布局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等5个未来风口产业。
5.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化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水暖厨卫、食品加工、健身器材、纺织服装等传统特色产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企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推动金牌橱柜、建霖、安井等项目加快建设。加强本土品牌培育宣传,鼓励企业拓展国内国际市场,打造一批智能化水平高、主业突出、市场前景好的行业龙头企业。
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和重大平台、重点园区载体作用,推动强链补链延链,实现招大引强。围绕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片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利用智慧城市、元宇宙等应用场景,用好平台招商、场景招商、基金招商等招商方式,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优化招商统筹推进和“晒比问”工作机制,加强市区联动、部门协同,以开工运营为关键环节,推动招商工作全面提速。
(二)加快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
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需求端引导供给升级、从供给侧激发潜在需求,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1.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大力提振产业投资,推动中创新航三期二阶段等项目尽快落地开工,加快海辰储能锂电二期、太古翔安新机场维修基地、厦门国际银行总部等项目建设进度。用好工业固投补助资金、技术创新基金等政策,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和技术改造。探索实施“工业上楼”,加快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建设一批专业化、标准化园区。优化提升政府投资,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加快第三东通道、厦门实验中学新校区等189个投资规模较大的续建项目建设,推动嘉庚大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翔安院区等215个亿元以上计划开工项目加快开工。聚焦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等国家政策导向,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拓展投资新领域,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优化群众居住环境和改善城市面貌。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加快厦门智算中心等项目建设,夯实数字厦门基础。
2.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拓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加强项目策划储备,筛选一批符合国家政策资金导向的优质项目,积极争取更多中央资金补助、地方政府债券和各类政策性金融工具等资金支持。推动各重大片区开发主体谋划创新片区投融资模式,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片区组团开发。梳理策划一批符合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项目,争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有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加大存量资产盘活力度,加快推进厦门安居REIT扩募和火炬产业园REIT、市政集团停车场REIT等发行工作,支持民营企业采用REITs方式募集资金。
3.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加快消费国际化、场景化、体验化转型,打造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编制商业空间专项规划,优化全市商业空间布局,建设多层级特色化商圈。加快消费品牌培育,扶持“老字号”品牌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和引进中高端消费品牌与国货“潮品”,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拓展消费新业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旅游休闲城市,推进文商旅融合,强化城市营销推介和特色文旅IP打造,推动传统观光旅游向度假型、康养型、体验型旅游升级转化,吸引国内年轻人、中高端消费群体,拓展境外台港澳、东南亚、金砖等国家和地区客源;丰富乡村、户外、演艺等旅游新业态供给,培育“夜游、夜娱、夜秀、夜购”等夜间文旅消费业态,推进旅游全域发展。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申办2025年苏迪曼杯羽毛球赛等高端赛事,壮大体育消费规模。
(三)加快以综合改革试点引领深化改革,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以综合改革试点引领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试验、探路先行。
1.纵深推进综合改革试点。聚焦阻碍厦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政策性创新问题,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高品质生活服务、健全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先行先试。以“四个一”标准推动生态环境准入“三证合一”等一批重点改革任务落地实施,率先在全国形成一批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聚焦深层次难点堵点,积极谋划后续国家授权事项清单。及时总结改革经验,用好特区立法权,推动更多改革制度成果固化成立法成果。
2.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入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在智能制造、智慧机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领域加大应用场景开放力度,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全国一流”企业,引导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更大力度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梯度培育体系,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推进福厦泉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推行“标准地”出让模式,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深化系统集成式财政管理改革,兼顾“全市一盘棋”和“强区放权”,推进分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市对区转移支付体系。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优化“财政政策+金融工具”的全链条全周期的产业扶持体系,加大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等领域政策力度。
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对标世界银行和国家最新评价体系,以制度型开放培育营商环境新优势,推动各领域改革提升。加快建设市营商环境数字化监测督导平台,一体化、数字化、常态化提升全市营商环境工作。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围绕赋能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提升,修订完善公共信用信息目录、信用数据开发利用办法等制度,创新一批“信用+”应用场景,推动信用大数据服务产业集聚,打造信用数据开发应用“厦门样板”。
(四)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构建双循环发展新优势
巩固外循环优势,拓展内循环空间,推动双循环在厦门对接联通、相互促进,实现资源要素在厦门整合汇聚、高效配置。
1.打造内外联通的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凸显港口、机场枢纽定位,加快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夯实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硬件支撑。系统推进港口高质量发展,优化东渡、海沧港区功能布局,加快推进翔安港区1#-5#集装箱泊位工程等项目,统筹推进智慧港口建设,积极发展海铁联运,巩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地位。全力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加快翔安新机场主体工程建设,加强国际货运航空能力建设,争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拓展陆地新通道,推动渝长厦高铁(赣州至厦门段)、昌福厦(金)高铁、厦门港后方铁路通道(厦安铁路)纳入国家铁路网中长期规划。争取轨道交通第三轮建规获得批复,加快国道324线(官路至小盈岭段)工程、晋同高速等前期工作,推动项目早日开工。
2.深化重点区域协作。跨出厦门,加快推进厦漳泉都市圈建设,建立健全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编制厦漳泉重点产业链图谱、招商引资资源清单和重点产业指导目录,加快推进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等项目,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协作联动。加快推进闽西南协同发展,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纵深推进陆路交通互联互通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新时代厦龙山海协作合作方案,完善厦龙市区两级协作机制,建立山海“同链”产业联盟。跨出区域,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打造闽粤赣十三市合作品牌。深化闽宁协作和对口支援新疆、西藏等工作,加快闽宁产业园高质量发展。
3.巩固提升外循环能级。推进金砖创新基地建设,抢抓金砖国家扩员契机,加快建设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加强与金砖国家在数字经济、航空产业、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产业合作,探索设立金砖创新研究院。发挥自贸试验区平台作用,开展部分国际高水平自贸协定规则条款探索实践,积极争取跨境基金投资试点,打造全市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的试验平台。推进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和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片区建设,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提升中欧(厦门)班列运营能力,拓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与双向投资。加强“五外”联动,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培育一批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和领跑企业,拓展新能源、光伏产品、风电和储能出口,做大二手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加快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发展。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吸引更多优质外资项目落地。
4.积极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把握中央支持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共同产业、共同家园。加强两岸资本市场与全国性资本市场的合作联动,推动两岸资本市场互通;打造两岸电商物流基地,做大厦门对台海运集运仓项目。加强厦台在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精密机械、医疗器械等先进制造业及软件和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运物流、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合作。扩大台湾居民居住证使用场景,支持台胞同等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评定,办好海峡论坛等涉台活动,扩大厦台在宗亲乡亲、民俗信仰、青年学生等方面交流规模。加快构建厦金“同城生活圈”,推进厦金通电、通气、通桥项目厦门侧建设。
(五)加快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岛湾一体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进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1.纵深推进跨岛发展。持续推进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变,构建“岛湾一体”的空间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扎实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做优岛内城市主核,加快开元创新社区、湖里东部片区等建设,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和发展空间再造,引入更多科技创新、金融、文化和总部经济等领域高能级项目。集中资源加快推进新城建设,强化同翔高新城等片区招商和运营管理,加快专精特新产业园等建设,提升片区产城人融合水平。加强马銮湾新城、翔安新城等片区集约用地,推动马銮湾新城“两环七横七纵”路网全面成型,完善厦门奥体中心、国博中心周边配套。高水平谋划翔安南部片区启动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推进片区快速建设。
2.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加快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建设一批都市田园综合体,探索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等农文商旅融合发展路径,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引育,加快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智慧农业产业园建设,促进两岸种子种苗产业集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建设提升12个乡村振兴精品村、18条乡村振兴动线品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有序运转,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育高素质农民,力争实现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
3.增强安全保障能力。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6.15万亩以上,加快翔安粮库三期工程建设,提升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全链条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积极推进闽西南水资源配置工程、溪头水库扩建工程等前期工作,构建水资源互联互通格局。建成投用厦门抽水蓄能电站、福厦特高压工程(厦门段),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推进全市域常态化海绵城市建设,加强老城区排水管网改造,整治低洼区域、地下空间积涝隐患,新建、改造污水管网30公里、供水管网35公里以上。
(六)加快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打造高颜值高品质生态城市
深入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市。
1.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地实施我市“1+N”政策体系,加快能源、产业和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加快可再生能源替代,推进厦门生物质资源再生项目建设,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市级综合示范区。推进产业绿色升级,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培育50家国家和省级绿色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加快同翔高新城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进“电动厦门”建设,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和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绿色低碳社区和乡村。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加快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海沧台商投资区循环化改造。
2.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统筹推进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守护蓝天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深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推进绿色海港空港建设,确保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全国前列。提升东西溪流域水环境质量,实施隘头潭、石浔水闸等断面水质提升工程。建设“无废城市”,构建动力电池等资源回收体系,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建立新污染物治理机制,探索开展危险废物收集改革。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久久为功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加快下后滨段海岸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项目建设。
3.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出台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和生态产品总值考核办法等文件,建立生态产品产业发展机制,增强生态保护内生动力。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深入推进环境影响评价等5项制度融合改革,打造“三线一单”、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排污许可、监督监测、执法监管“六位一体”全链条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体系。创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七)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持续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1.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强化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家庭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确保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稳妥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工伤、失业保险省级统筹,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深化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改革国家示范城市建设。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策划建设一批可配售的保障性住房项目,推出公共租赁住房4000套,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万套,将符合产业发展的骨干人才、新市民、青年人纳入“5年5折租房”政策保障范围。扎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确保重要民生商品量足价稳。
2.打造现代化教育强市。推进基础教育补短扩容,建成38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新增4.1万个学位,加快科技中学思明校区扩建、厦门大学附属学校等项目前期工作,继续实施“百校焕新”工程。实施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建设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
3.加快建设健康厦门。深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布局,持续推进高水平专科建设,加快推进市妇幼保健院集美院区等项目,补齐精神、中医、康复医学等领域短板。提升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医联体内就医绿色通道、检验检查互认、远程会诊指导等机制,推进全科医生培养与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谋划建设厦门市公共健康研究院,提高传染病研究、处置和救治能力。加强公共环境适老适幼化改造,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发展银发经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新增普惠托位2000个以上,确保千人均托位数达4个,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加快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举办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赛事,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4.提升城市精神文化生活品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建设文化强市。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推进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加快建设国家级闽南文化(厦门)生态保护区,培育街头文化品牌,开展新型文化空间建设试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推进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出一批“厦门出品”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优秀作品。
5.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防范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跨境网络赌博等突出违法犯罪的打击治理力度。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创建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严密防范台风、内涝、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加强食品、药品、工业产品和特种设备等安全监管。
各位代表,做好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国家和省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市第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监察机关监督,高度重视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勇立潮头、勇毅前行,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厦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