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电力、油气、煤炭、新能源等行业正全力奋战今冬雨雪寒潮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中国能源报    2024/2/4 16:20:43  我要投稿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目前,电力、油气、煤炭、新能源等行业正全力奋战今冬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雨雪寒潮,用一组组漂亮的能源保供“组合拳”守护百姓用能安全。

“建议绍兴注意防范冷空气大风对输电线路影响,建议杭州、宁波、金华等地区注意防范大雾对线路巡视的影响。”2月1日,《国网浙江电力气象日报》的建议措施一栏这样写到。为及时掌握相关气象信息,维护极端天气下的电网设备安全,国网浙江电科院气象灾害预警中心接入气象部门的实时数据,结合电网设备地理信息深入分析天气发展趋势对局部电网可能带来的影响,每日发布《国网浙江电力气象日报》,有针对性地给出运维建议。

这只是能源企业保供的缩影。目前,电力、油气、煤炭、新能源等行业正全力奋战今冬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雨雪寒潮,用一组组漂亮的能源保供“组合拳”守护百姓用能安全。

电力

扛起首要责任

1月31日至2月5日,我国中东部地区经历新一轮雨雪寒潮,10省份部分地区或现暴雪、大暴雪,面对寒潮和即将到来的春节,电力保供迎来“大考”。

中电联近日预测,2024年迎峰度冬期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紧平衡,在充分考虑跨省跨区电力互济的前提下,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南方等区域中有部分省级电网电力供应偏紧。

针对上述形势,电力企业扛起电力保供首要责任,提前筹谋电力保供,守好民生用电底线。

电力保供尤其需要提前研判和预测,为此,各省电力公司均加强72小时预警能力。例如,国网浙江电力融合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输电全景监控应用、无人机输变配全景智慧应用群等多系统的大数据信息,做到电网线路覆冰监测预警、无人机智能巡检、源网双侧发力保电全面联动。浙江全省23个人工观冰站与2000余套线路覆冰监测装置构建“可视化+拉力传感+人工观冰”综合互补的覆冰感知体系,实现重点覆冰区域覆盖率100%。在河南,除了滚动更新预测预警,电力公司还对重点区域、重点区段提供1×1公里、每30分钟、未来72小时具体到站线的覆冰舞动风险预测。针对预测44条中重度覆冰线路、Ⅱ级以上舞动风险线路,以及陕武线、汉郑线等典型微地形区域,设置了人工观冰点和冰样采集点。

国网浙江电力输变电设施台风防护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少华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基于微气象的单点覆冰模型,依托浙江全省近3000套微气象在线监测数据,实现杆塔级线路覆冰日前72小时预警能力,实时掌握全省冰情形势,并发布全省电网覆冰监测预警报告和冰情简报,有效指导运维单位防冰观冰,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除了预警,传统电源企业均开展防低温寒潮专项巡视,加强重要生产区域和重点设备的保温保暖检查力度,尽早消除可能对机组产生影响的不利因素,让机组在严寒暴雪中依旧安全平稳运行。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为例,其已组织重要生产设备和厂外输电线路巡检工作,出动8辆特巡车和50人的巡视团队,对开关站、厂外输电线路进行全方位巡视检查,检查线路导线温度、绝缘子固定情况,使用红外热像仪、无人机等设备监测导线温度、覆冰情况。同时,300余台在线监控设施24小时密切监控线路状态,确保输电线路安全可靠。

能源保供无小事。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各省电力公司提前应急部署,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全力以赴保障雨雪冰冻天气下电力供应安全可靠。

在浙江,输变配特巡和电力集中监控人员3.1万人、巡视车1.4万辆、无人机9000余架,全面摸排水、油、运、气、暖等城市“生命线”供电设备,编制重点线路抢修方案,重点区域和交通困难区段执行“一站一案、一线一案”。

在安徽,省市两级生产管控中心、输电集中监控中心转为24小时值班模式,部署1.36万抢修人员随时待命。电力公司已针对超高压、特高压等重要输电线路及通道开展特巡,全省732套观冰监测装置不间断监测。

在山东,电力公司提前开展设备特巡,制定“一线一策”运维保障方案,建立电力线路除冰作业团队,全省设置1700个应急抢修点,3万多名职工随时待命。同时,281辆发电车区域化停放待命,确保2小时内到达现场具备发电条件。

在河南,为守好电力保供各个“关口”,电力公司已提前完成一轮隐患排查治理,针对春节前务工人员集中返乡带来的农村用电负荷激增特点,加强负荷预测和重过载设备监测,采取配变增容、负荷切改等措施,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

油气

筑牢保供压舱石

面对寒潮天气,国内油气企业加大能源保供力度,充分发挥央企“压舱石”作用。

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为保障民生用气需求,加大对重点地区供应保障力度,确保安全平稳应对寒潮。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1月19日起,天然气分公司每日向北方地区供气超9000万立方米,较寒潮来临前增加800万立方米。中国石化青岛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天津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均保持高效运行,日均外输天然气超6000万立方米,工作人员加强设备设施巡检力度,实时监控关键数据指标,确保安全平稳运行。

中国石油也全力以赴保障冬供,主要气田全力生产。其中,长庆油田最大程度发挥气井产能,日均生产天然气超1.61亿立方米,保持高位运行;塔里木油田则承担起西气东输主力气源地和南疆首要气源地重任,提升增产保供和联动调峰能力;青海油田是甘青藏地区的主要气源地,为应对寒潮天气,公司日增产超百万方天然气,为千家万户温暖过冬输送了稳稳的“暖力”。

中国海油则一手抓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建设,一手抓天然气稳定供应。连日来,中国海油全方位做好统筹部署、安全生产、资源接卸、储气能力建设等工作,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积极提升接卸效率,在保证罐存安全的基础上积极调峰增供,有力保障冬季保供期间接收站储罐气源充足。

面对寒潮,各炼化企业也积极保障低凝点柴油、航空煤油等油品稳产稳供。例如,为确保湖南地区稳定供应,中国石油长沙分公司于1月19日至22日紧急向属地市场提供成品油2100吨。

作为天然气储存应用的“充电宝”,各储气库应采尽采。其中,国内最大天然气储气库——呼图壁储气库,提升储气库调峰能力,通过现场单井最大产能测试,核实气井增供潜力。作为东北地区最大储气库群,辽河储气库群自2023年11月8日启动保供以来,最大单日采气量突破4000万立方米,再创新高。目前,辽河储气库群已完成本轮采气任务指标的60%,保障东北及京津冀地区取暖用气需要。

在全国大范围寒潮天气期间,国家管网集团与管网联通的16座储气库采气量持续维持高位,多座储气库日采气量突破历史极值,有力保障了寒潮期间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能需求。

作为天然气输送“大动脉”,国家管网集团也快速响应以应对寒潮雨雪“进攻”速度,让互联互通有保障。1月16日降温当日,安平联络压气站压缩机组顺利完成试运,安平站增输改造工程投产成功,为我国华北地区天然气供应增添了新动力。同日,苏皖管道正式向合肥地区供气,这是继西气东输一线、川气东送后,向合肥地区供气的第三条主干输气管道。

煤炭

增产保供不懈怠

冬季保供,煤炭正发挥“稳定器”的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2月,我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4.1亿吨,同比增长1.9%;进口煤炭4730万吨,同比增长53.0%,增速较上月加快18.2个百分点。山西作为我国煤炭重要产区,为做好能源保供工作,全力提高煤炭产量。山西省省长金湘军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山西省煤炭产量在连续两年每年增产1亿多吨的基础上,2023年再增产5743万吨,全年产煤达13.78亿吨。

露天煤矿是我国煤炭生产供应的重要支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显示,露天煤矿以占比8.5%的煤矿数量贡献出23%的煤炭产量,平均产能达到325万吨。我国十大露天煤矿之一的国家能源集团新疆准东露天煤矿核准产能2.08亿吨,智能化建设使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矿区内一辆辆百吨级新能源无人驾驶矿卡,重载运行速度可达35公里/小时,累计运输里程80万公里,并且经受住了极寒、雨雾、风沙等恶劣环境的考验。

煤炭生产马不停蹄,保运输也刻不容缓。作为供应重要环节,铁路加大运力,保障冬季煤炭运输。其中,新疆作为重要煤炭产地,2023年从铁路发运煤炭1.3亿多吨,同比增长5.4%,疆煤外运量达6022.7万吨,同比增长9.5%。国家能源集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25日,铁路煤炭运输量同比增长27.8%,其中,朔黄铁路日均保持煤炭运量104.1万吨;新朔铁路1月以来日均运输煤炭52.6万吨,1月6日发运煤炭60.5万吨,刷新单日运输历史最高纪录,为迎峰度冬保供持续赋能。

国铁成都局对襄渝、川黔等铁路线煤炭运输快运、快卸,保证对应的电厂煤炭库存充足。重庆珞璜电厂煤炭需求量持续增高,铁路部门每天开行的电煤列车比平时增加了一倍,确保珞璜电厂库存量由原来的20天增加到48天。

港口运煤同样繁忙,提升运输效率。河北沧州黄骅港,是我国“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来自内蒙古、山西等地的大量煤炭,就是在这里由铁路转为海运,发往全国各地,解企业燃“煤”之急,在多措并举中保障了电煤保供的“绿色通道”。

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司长刘涛表示,目前,煤炭供需形势总体稳定,迎峰度冬期间煤炭价格处于合理区间,电煤库存保持历史高位。下一步,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快建设山西、蒙西、蒙东、陕北和新疆煤炭绿色转型供应保障基地,优化煤炭生产开发布局;推动煤炭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煤炭产量保持高位;拓展与煤炭资源大国合作,稳定煤炭进口;紧盯东北、两湖一江、西南等区域,应对可能出现的区域性煤炭供应偏紧局面。

新能源+储能

补缺口发挥增供作用

随着能源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加速推进,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迅速发展,也开始发挥保供增供作用。

科华数能技术中心总经理曾春保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随着大量取暖设备的使用,以及昼短夜长造成照明设备使用时长增加,冬季社会总体用电量明显增加,电力负荷明显增长。新能源发电受季节和天气影响较大,配置储能系统是实现绿电稳定供应的关键。可靠的储能系统可以有效提升新能源发电系统稳定供电的能力,提高电网运行效率。

在曾春保看来,储能将有效缓解电网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的电力供应压力。他表示:“‘新能源+储能’在冬季能源保供增供上具有稳定电力输出、调峰调频、提升供电能力和节能减排等优势。一方面,储能技术可以弥补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确保电力稳定供应;另一方面,储能系统可以作为电力系统的‘蓄水池’,在用电低谷期储存多余电力,并在用电高峰期释放储存的电力,有效调节峰谷负荷,优化电力调度。”

以贵州省为例,截至2023年底,该省优选的15个独立储能示范项目全部完成并网,至此该省储能规模达195万千瓦/390万千瓦时,可消纳新增2000万千瓦规模的新能源电力,填补了迎峰度冬电力缺口,可在冬季调峰电量3.6亿千瓦时,全年调峰电量14亿千瓦时,提升了贵州省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应急能力。

“打铁还须自身硬”,只有储能并不能让新能源所向披靡。曾春保解释,冬季是新能源发电的“低谷期”,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强度相对较弱,如果遇到雨雪天气,光伏系统的发电量会受到影响,积雪清理不及时会进一步影响系统发电。

隆基绿能技术人员称,低温、大风、暴雪、冬雨在冬季频繁出现,对新能源电站安全运行提出了挑战。“目前,我们的光伏组件产品工作温度最低可至零下40度,可抗17级台风,正面最大静态载荷5400帕,背面最大静态载荷2400帕,做到了‘低温没在怕、狂风吹不塌、大雪压不垮’,确保组件应对冬季极端天气的抵御能力。”

此外,相关运营方也作好了超前应对极端天气的准备,最大限度减少极端天气对新能源发电站的影响,保障新能源发电站安全稳定运行。

为应对春节期间的高峰用电需求,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提前制定了详细的保供电方案。该公司利用分布式新能源运行监控应用系统,远程对重要台区内分布式光伏用户进行监控,利用其发电出力柔性调节能力,在保供电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实现分布式新能源电力消纳。同时,该公司还加强了分布式新能源电力接入时承载力校核,在考虑保供电等特殊场景下,实现分布式新能源电力接入报装时合理接入、科学布局,最大程度促进分布式光伏消纳。

从产品到运营,从电源到电网,在这个冬季,各方齐心协力,保障新能源电站稳定运行。新能源电站也开始站上新舞台,与传统化石能源形成合力,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可靠的电力服务。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