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2月27日,白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吉林省“4个建设工程”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的通知。
《措施》指出,推动规范市政公用服务价外收费。加强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服务价格监管,坚决制止强制捆绑搭售等行为,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服务和收费项目一律清单管理。全面推行居民用户和用电报装容量160千瓦及以下的小微企业用电报装“零成本”。全面公示非电网直供电价格,严厉整治在电费中违规加收其他费用的行为,对符合条件的终端用户尽快实现直供到户和“一户一表”。
完善稳增长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用电优先保障清单,通过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保障重点企业用电需求。
强化企业电力保障,开辟办电“绿色通道”,降低客户办电成本。全力优化线上办电功能,加快报装接电速度。
按照国家和省发改委统一部署,整合差别化电价政策,建立统一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
推进绿电产业园区建设,支持液流电池、铅碳电池等长时储能项目,降低园区企业实际用电成本,吸引新能源装备、锂电池负极材料等优质负荷项目落户。
原文如下:
白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贯彻落实吉林省“4个建设工程”进一步
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的通知
白政办发〔2023〕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园区)管委会、市新区办,市直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高效便利政务环境、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利企惠企市场环境、保障有力要素环境4个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吉政办发〔2023〕2号)要求,不断优化提升我市营商环境,全力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落实到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贯彻落实吉林省“4个建设工程”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白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贯彻落实吉林省“4个建设工程”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力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落实到位,按照吉林省高效便利政务环境、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利企惠企市场环境、保障有力要素环境4个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结合“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具化目标,强化责任,细化举措,助推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开创新局面,迈上新水平。特制定以下措施。
一、高效便利政务环境建设工程
(一)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
1.指导各地、各部门按需在全省政务服务事项库中规范复用政务服务事项,动态修订完善本地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实现同一政务服务事项在市县乡村的基本编码、事项名称等16个要素统一。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及时调整市政府部门权责清单。8月底前,对市政府部门权责清单的调整意见进行合理性、必要性审核,形成动态调整清单初稿,征求各地各部门修改建议。10月底前,按照市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动态调整要求,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等程序,上报市政府批准,并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发布。(责任部门:市政数局)
2.动态管理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事项负面清单,除场地限制或涉及国家秘密等情形外,原则上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均应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各地保留的部门分中心全部纳入本级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提供规范化服务。推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硬件设施不断提升,持续完善功能布局,优化功能分区,升级咨询服务台、志愿者服务站、“办不成事情找我”窗口等服务功能,解决办事难点堵点,依托“零跑团”服务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6月底前,制定2023年实体综合政务大厅服务工作评价标准。9月底前,在全市范围内,对评价指标进行解读。10月底前,组织全市实体政务大厅年度评价工作,并对各县(市、区)进行实地验收。(责任部门:市政数局)
3.全面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工作模式,将更多事项纳入“综窗”受理,规范审批服务流程,统一保管各部门行政审批专用章。6月底前,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收件即受理”“首席事务代表”“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工作,推进更多事项当场办理、简单事项即时办结。11月底前调度工作开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问题。(责任部门:市政数局)
(二)加快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
4.组织开展热点事项网办要素信息有效性核验,确保信息准确可用,推动更多热点事项进驻“吉事办”的“吉林省热点事项全程网办专区”,不断扩大热点事项网办发生率。12月底前,梳理第二批网办事项清单,组织相关部门对全程网办事项网办要素进行规范,推动核验通过的全程网办事项进驻专区。(责任部门:市政数局)
5.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完成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和国垂、省垂、部门自建系统对接。加快推进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在全市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上线运行,村(社区)便民服务站按需部署应用,将政务服务事项延伸至基层,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责任部门:市政数局)
6.推行市场监管领域行政许可“不见面”审批。对前来咨询业务的市场主体,针对咨询问题提供一次性告知服务,明确申请材料、操作流程及咨询电话等信息;对申请材料符合法定形式的市场主体,积极提供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特色服务,保证“材料齐全当日拿照”;对确有线上申请困难的市场主体,由工作人员免费提供帮办服务,确保申请人顺利提交审核。业务审核通过后,申请人可通过微信小程序申领电子营业执照,确需纸质营业执照且无法亲自来领取的,登记窗口也可免费提供快递送达服务,真正实现全程网办“零跑动”。针对高频登记事项分别制作申请教程,并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生成对应二维码,方便群众传阅参考。积极落实应用“e窗通”系统,做到审批电子化,无纸化,便利市场主体需求。(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
7.努力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按照全省任务分工,以群众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对“我要开便利店”“我要开饮品店”等集成服务事项所涉及的办事流程进行整体性再造、实施一体化办理。系统上线后,在相关实体政务服务中心开设“一件事一次办”窗口,充分发挥集成服务功能,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责任部门:市政数局)
8.持续推动通关便利化改革。加大“提前申报”政策宣传推广力度,不断提升进出口货物通关效率。大力推广经核准出口商制度、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政策,提升企业利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便利性。为企业量身打造便利化通关方案,助力玉米深加工、绿豆等重点、特色产业发展。建立新进出口商品调研机制,助力黄原胶、玉米胚芽油等新商品实现顺利出口。支持中小企业开展外贸业务。(责任部门:白城海关)
9.巩固提升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环境保护税、烟叶税等“多税合一”改革成效,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多税合一”试点经验,进一步压减纳税人申报和缴税的次数。(责任部门:市税务局)
10.推动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纳税费“一网通办”。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和吉林省税务局相关工作部署,积极推动市不动产登记网上“一窗办事”平台应用,提升网上平台服务能力,推动“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应用。大力推广电子不动产登记证书证明,巩固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压缩成果。配合推进本地登记系统与省网上“一窗办事”平台对接,商品房预售抵押涉及的不动产预告登记、不动产登记资料查询、不动产抵押等业务实现“跨省通办”。(责任部门:市税务局、市自然资源局)
11.持续推进实施“多测合一”。做好“多测合一”系统保障及政策推广工作。不断优化整合测绘测量事项,推进成果沿用共享,实现一个测绘事项委托一次,同一测绘成果提交一次。(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政数局)
12.规范工程建设项目在线审批。全市工程建设项目除涉密项目外,全部使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线上审批,杜绝线下审批、秒批等现象,加强对审批超时、体外循环等问题的监督检查。建立“市县两级、条块结合”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监管体系,全程监督管理,不断规范审批行为,并形成实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机制。(责任部门:市政数局)
13.全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平台部署应用,实现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改造不见面开标室及远程评标室,完善相关配套设备,为平台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数字证书和电子保函在招标投标领域全面应用,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责任部门:市政数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
(三)加快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支撑能力
14.依据《吉林省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平台建设规范(试行)》等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建成全市政务外网安全监测体系,打造安全可靠网络环境。2023年年底前,不断扩大全市电子政务外网覆盖范围,满足各类政务类业务系统应用需要,建成安全高效、互联互通的政务外网支撑体系,实现省、市、县、乡全覆盖,村按需接入。(责任部门:市政数局)
15.提升政务信息资源归集共享开放能力。积极推进市、县两级政务数据供需对接工作,督促市、县两级部门供、需数据应开放、尽开放。(责任部门:市政数局)
16.推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梳理、归集、汇总全市电子证照及电子印章信息,确保各项数据应归尽归、应录尽录。深入推进电子营业执照跨区域、跨领域、跨层级广泛应用,实现市场主体身份“一次验证、全网通办”。通过电子营业执照关联企业相关信息,实现涉企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所需信息免填写、纸质材料免提交,企业相关信息“最多报一次”。(责任部门:市政数局)
17.巩固市政府门户网站智能化应用水平。积极与省网站对接,申请技术支撑,提升搜索服务体验感,不断优化“智能搜索”“智能问答”“政策推送”等系统功能,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网通查”检索服务。完善全市14个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功能,推动实现各级各类政府网站资源优化融合、平台整合安全、数据互认共享、管理统筹规范、服务便捷高效。(责任部门:市政数局)
(四)强化政务服务事中事后监督
18.全面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利用PC端、短信、APP、小程序、实体政务服务中心评价器等,针对服务事项、办事流程、服务效率、服务态度等指标,明确评价等级、评价内容、评价要求、评价次数等标准开展多渠道服务评价。引导企业群众参与政务服务“好差评”,实现所办事项“一次一评”“一事一评”,推进政务服务质量再升级。(责任部门:市政数局)
19.深化行政检查执法备案智能管理改革。监督督促各级、各部门应用“我要执法”APP,做到行政检查信息全程记载、全程留痕。建立全市统一的检查事项清单、执法人员名录库,并及时进行动态补充调整,确保2023年年底前实现改革“全覆盖”。(责任部门: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数局)
20.畅通营商环境投诉举报方式。通过在企业办事窗口等重要位置公布12342投诉举报电话等方式,推动相关地区和部门加速解决营商环境问题,及时向企业进行反馈问题的办理情况,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责任部门:市政数局)
二、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建设工程
(一)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
21.加强重点领域行政规范性文件完善工作。针对国家、省出台的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法律、法规、规章和重大决策部署,制定适应我市需求的实施细则。加大合法性审核力度,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按照合法性审核相关规定,督促起草部门履行法定程序。(责任部门:市司法局)
22.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文件草案前置审核机制,在起草重大行政决策文件草案时,对于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要采取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充分听取有关企业和行业组织的意见。将起草部门是否征求企业和行业组织的意见列为合法性审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责任部门:市司法局)
23.着力实施涉及营商环境的重大行政决策文件及制定后评估工作。对符合《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第三十六条之规定情形涉及营商环境的重大行政决策文件,各地、各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决策后评估工作,评估过程应严格按照《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第三十六条、《吉林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第三十八条之规定开展,吸收各类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工商联参与其中。结合评估结果,及时开展“立、改、废、释”工作。(责任部门:市司法局)
24.在制定市场准入和退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资质标准等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其他具体政策措施时,按照《关于印发〈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的通知》(国市监反垄规〔2021〕2号)的规定,进行公平竞争审查。组织开展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专项行动。定期组织开展文件抽查,推行第三方评估。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政策措施抽查制度、举报处理和回应制度经公平竞争审查。认为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且不符合例外规定的,应当不予出台或者调整至符合相关要求后出台;未经公平竞争审查的,不得出台。(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
25.按照“谁起草、谁清理”的原则,在全市开展规章、规范性文件全面清理,将“涉及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等限制竞争和有碍公平竞争、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等影响营商环境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作为此次清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依据清理结果,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及时予以修改、废止,并将清理结果向社会公布。(责任部门:市司法局)
26.加快取消和调整一批不合理罚款事项。依据《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国发〔2022〕15号)规定,对违反法定权限设定、处罚不当等不合理罚款事项开展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依据清理结果对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修改或者废止,并将结果报送市政府审定后向社会公布。(责任部门:市司法局)
(二)着力形成包容审慎的行政执法体系
27.制定白城市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方案。加强乡镇(街道)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提升执法人员执法水平,指导各地司法行政部门组织编制本地区乡镇(街道)行政执法目录清单,并动态调整,将法律法规授权的由乡镇(街道)为执法主体的行政执法事项与省政府下放的行政执法事项纳入清单。加强乡镇(街道)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完善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文书标准,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在“7+1”综合行政执法领域深入挖掘执法创新实践的案例,积极参加省级相关评选活动。(责任部门:市司法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旅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局)
28.加大“首违不罚清单”制度的宣传力度,推动“首违不罚清单”制度全面落实。推动县级以上行政执法部门建立实施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免予行政强制等“四张清单”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细化执法程序,形成具体可行的操作指引。健全完善“一案三书”工作机制,全面推行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行政建议、行政指导、行政约谈、行政告诫、行政回访、容缺执法等包容审慎监管方式,引导、规范、促进市场主体依法经营。(责任部门:市直各行政执法部门)
29.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量化工作,对已建立本部门《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的,要结合新颁布或新修改的法律法规及时对原有的处罚执行标准进行补充、修正。将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纳入法治政府建设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指标体系,逐步提高分值占比。督促各级行政执法部门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更好地保护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责任部门:市司法局)
30.编制合规改革事项清单、明确适用条件,发布合规改革指引,完善程序规则,建立合规整改评估机制,强化示范引领,为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深化改革奠定基础。(责任部门: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商联)
31.开展行政执法“宜企行动”。制定白城市行政执法“宜企行动”专项监督工作方案。聚焦食品药品、医疗保障、公共卫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等重点执法领域,通过联合监督、靶向监督、实地监督等方式,集中整治运动式执法、“一刀切”执法、机械执法、暴力执法、逐利执法、选择性执法等突出问题,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畅通行政执法监督投诉渠道,治理行政执法“微腐败”情况。采取联合监督、靶向监督、现场监督、案卷监督等多种方式,达到重点领域执法质效与履职能力双提升。(责任部门:市司法局)
32.落实《吉林省行政政法监督条例》,全口径覆盖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四张清单”“四张流程图”“一案三书”工作体系建设。积极探索跨领域跨部门联合监督模式,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体系,针对行政执法部门执法行为开展监督工作,有重点地选择问题多、群众反映突出的基层单位,采取明察暗访形式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定路线、不打招呼、直奔基层、直查现场的检查方式,发现问题收集线索。畅通行政执法监督渠道,不断完善社会监督方式,积极采取向社会公布行政执法监督投诉、电子邮箱、信箱等方式,畅通人民群众进行监督的渠道,全方位、多渠道征集重点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问题线索和意见、建议,建立问题线索台账,为开展好行政执法专项监督检查提供重要依据。在重点执法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监督。在关系群众利益的重点执法领域,抽取一定数量的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案卷,对主体是否合法,事实证据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是否正确、程序是否正当及案卷制作是否规范等方面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专项督查工作。(责任部门:市司法局)
(三)持续优化权威高效的公正司法体系
33.实行公安机关“六项承诺”。即:对企业各类报警求助第一时间受理、第一时间处置,严禁推诿拖延,切实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对破坏、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强力打击、依法严惩,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严密企业周边巡逻防控,及时排查化解涉企纠纷,协同做好内部安全防范,切实维护企业良好治安秩序;对涉企公安政务服务事项开展上门办、网上办、预约办、延时办,做到全时段、无障碍,切实提供最优质政务服务;对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经营负责人,依法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侦查措施和羁押性强制措施,切实防止过度执法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严禁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干部、民警或辅警插手、干扰影响市场主体经营,一经发现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责任部门:市公安局)
34.开展涉企行政检察监督专项行动。制定涉企行政监察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及时纠正行政机关涉企行政违法行为,保障涉企行政行为依法合规。双轮驱动、一体联动、协作推动、多元促动,办理一批涉企行政处罚领域支持合法行政行为的典型案件,办理一批涉企行政处罚领域行政违法行为监督的典型案件,办理一批涉企行政处罚领域促进社会治理的典型案件。(责任部门:市检察院)
35.深化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健全完善合规改革制度,推进合规案件办理,促进企业合规守法经营,减少和预防企业犯罪。制定落实白城市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实施办法、白城市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专业人员选任管理实施细则。依法推进我市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健全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和实施细则,有效惩治预防企业违法犯罪,服务保障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责任部门:市检察院)
36.完善知识产权检察综合保护工作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工作方案,推动构建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工作格局,建立日常联络机制、联席会商机制、关联案件信息共享机制、线索双向移送机制、相关工作信息共享机制、工作信息共享平台、重大敏感案件共同挂牌督办和全流程分析研判制度。推动重大疑难复杂知识产权案件依法妥善办理。深化知识产权恶意诉讼监督,严格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促进科技生产力发展13条检察政策,审慎办理涉高科技人才案件。完善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全面提升白城地区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层次和水平,高质高效解决影响创新驱动发展的各类问题,推动白城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责任部门:市检察院)
37.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全面推行线上线下多元立案模式,全力构建“窗口当场立案、远程网上立案、就近跨域立案、自助终端立案”四位一体便民立案格局,杜绝不立案、拖延立案、增设门槛、搞变通限制立案等问题。充分发挥人民法院调解平台集约集成功能,大力推进民商事纠纷在线多元化解,为当事人提供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纠纷解决路径。建立完善审判监督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强化审限监管,强力压缩平均审理周期,减少商事案件审判用时。(责任部门:市法院)
38.完善破产审判工作机制。完善常态化破产审判府院联动机制,强化破产重整识别工作机制,提升破产企业财产处置效率,提升破产清偿率,加强破产案件审限管控,缩短破产办理周期,推进企业破产妥善处置。严格按照《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规范企业破产案件管理人选任与监督工作办法(试行)》规定,加强对破产管理人监督。强化与相关部门破产案件信息的互通共享,健全完善破产企业税务办理、注销登记、信用修复等制度机制,助力企业恢复生机。(责任部门:市法院)
(四)积极打造共享共建的法律服务体系
39.构建法治宣传融媒体平台。丰富法治宣传平台和载体,综合运用《白城日报》、白城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和指尖白城、爱看白城以及部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立体化开展涉企法律法规宣传。深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将涉企法律法规作为重点宣传内容纳入《2023年度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和《责任清单》,明确宣传时间节点、宣传主题、责任单位、宣传内容。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宣传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及《民法典》中保护企业物权、债权、名誉权和知识产权的典型案例,进一步提升企业维权意识,讲好白城法治化营商环境故事。(责任部门:市直各行政执法部门)
40.拓展普惠式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深化“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三级平台基础上,创建“法律服务先锋岗”,推行“零距离”服务。强化“互联网+”,开办“公共法律服务云超市”,设置在线法律文书、法律咨询、机构查询等10大项30余类自助点单式服务功能,打造群众“掌上随身智慧法律顾问”。在居民小区、商场超市、公交车站等重点场所建立100个“法律服务先锋岗”,提高群众知晓率,让有需要的群众随时随地享受便捷精准的优质公共法律服务。扩建“法律服务先锋岗”,开办“公共法律服务云超市”,着力提升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水平,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责任部门:市直各行政执法部门)
41.成立“法治体检中心”。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云超市”,创建“白城市民营企业体检中心”和“智能法治体检云服务”,优选本地50名专业人员,组建法律服务团队,发挥了解市情民情优势,针对设立、孵化、发展、注销等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帮助市场主体梳理、查找、防范生产经营中的法律风险,通过“线上线下双联动”的方式,切实提升各类市场主体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责任部门:市司法局)
42.开辟“维权平台+法律服务”绿色通道。提高民营企业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能力,深化民营企业法律维权服务工作。开展“法律三进”活动,召开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工作推进会,开展民营企业评议政府工作,切实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责任部门:市工商联、市司法局)
43.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积极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召开全市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大安现场会,在全市推广物调工作。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在全市新建设10个“为民解事”个人调解室。进一步推进诉调对接工作,在诉调对接县(市、区)全覆盖的基础上,探索基层法庭和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工作的有效衔接,完成1个试点工作。开展绿色调解活动,组织全市人民调解开展涉林草矛盾纠纷专项排查化解工作。积极采用实地踏查的方式加大资源确权案件力度,并根据案情需要,及时组织召开听证会、专家论证会,研判案件,切实解决各类土地使用权纠纷。(责任部门:市司法局)
三、利企惠企市场环境建设工程
(一)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准入准营环境
44.深化“证照分离”“证照一码通”改革。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全面清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并向社会公布;清单之外不得限制企业进入相关行业或领域,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即可自主开展一般性经营活动。推动“证照一码通”改革不断提质、增项、扩面,实现高频许可审批事项“一键导航、一表填报、一次办理、一码关联”,进一步实现照后减证、简化审批。(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市司法局、市政数局)
45.持续优化市场主体开办服务。深化企业开办“网上办、一日办、免费办”,全面推行个体工商户开办“一网通办”。优化外资企业登记实名认证环节,实现内外资一体化服务。推动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同步发放,不断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在政务、商务等领域应用,帮助市场主体“一照走天下”。(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政数局、市社保局、市税务局、人民银行白城中心支行)
46.提升市场主体登记规范化水平。深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执行统一的登记制度、文书规范和审核标准,做到“认流程不认面孔”“认标准不认关系”。依托市场主体e窗通系统,推进企业名称自主申报、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和经营范围规范化改革,进一步破解“起名难”、住所登记难、经营范围选择难等问题。(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
47.优化新业态个体工商户准入服务。依托吉林省市场主体e窗通系统,开辟新业态个体工商户服务专区,为符合条件的平台企业及依托平台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提供一站式登记注册服务和申报缴税服务,引导其依法办理营业执照,依法接受税务管理。市场监管部门与税务机关共同建设协同管理服务平台,依托该平台探索新业态个体工商户“集群注册”“受托代办申报缴税”,帮助新业态个体工商户健康快速发展。(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
48.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确保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同等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介白城重点合作项目。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受理机构,完善外资企业投诉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外商投资企业投诉机构县级以上全覆盖。(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商务局)
49.减少外贸企业投资经营限制。支持外贸企业出口产品转内销,推行以外贸企业自我声明等方式替代相关国内认证,对已经取得相关国际认证且认证标准不低于国内标准的产品,允许外贸企业做出符合国内标准的书面承诺后直接上市销售,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责任部门:市商务局)
50.根据省级部署,及时向企业宣传推广“单一窗口”拓展功能。除涉密等特殊情况外,进出口环节涉及的监管证件原则上都应通过“单一窗口”一口受理,由中省直相关部门在后台分别办理并实施监管,推动实现企业在线缴费、自主打印证件。(责任部门:白城海关、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白城检查分局)
51.实施市场主体歇业制度。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原因造成经营困难的,市场主体可以自主决定在一定时期内歇业。市场监管部门为市场主体歇业备案提供全程网办服务。简化歇业期间税收、社保办理手续,帮助市场主体降低维持成本。市场主体决定不再歇业的,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即可恢复营业。(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市人社局、市税务局)
52.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依托市场主体注销e窗通系统,实现市场监管、税务、海关、商务、社保、银行等部门业务联动、信息实时共享,确保企业注销“一网通办”。扩大简易注销登记适用范围,完善容错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再次申请简易注销,降低市场主体退出成本。(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社保局、白城海关、市税务局、人民银行白城中心支行)
(二)建设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53.强化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制度保障。在准入许可、要素获取、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对待。落实市场监管总局有关政策制定机关约谈制度,依法规范行政行为。(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54.更好发挥公平竞争审查作用。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抽查制度,定期开展文件抽查。推行第三方评估,建立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投诉举报和处理回应机制。组织开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专项行动。(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
55.引导平台经济有序竞争。优化网络交易平台治理,督促平台企业规范经营。对平台企业经营者开展行政指导,防止平台企业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推动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协同执法,依法查处“二选一”、歧视性待遇、虚假宣传、刷单炒信、大数据杀熟、强制搭售等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
(三)建设充满活力的市场创新环境
56.提高科技企业质量。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认定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分类推进培育优质“种子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金融支持模式,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活动,推动研发主体与市场主体有效对接。(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57.支持企业集群发展。紧盯产业链、产业集群,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等工程,统筹打造产业性企业生态。支持主导产业突出的开发区发展未来产业,开展招商引资、引才引智活动,打造特色科技企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链。引导特色科技企业与其他传统产业联动发展,探索“飞地孵化器”等模式,带动全市科技企业创新生态整体提升。(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58.降低企业创新成本。积极配合企业申报省R&D投入引导计划,实行“免审即享”惠企政策。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推动企业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争创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提高企业承担科技项目任务比例,将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列入重点支持方向。支持设立政企联合创新项目,培训、服务企业申请国家创新项目,降低企业开展重大科技攻关成本。推动市场主体科技创新检验检测费用减免工作。(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59.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强化标准对创新的引领作用,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机制,推进科技成果标准化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责任部门: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60.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池、生物降解塑料、肉制品等领域的检验检测及技术研发,积极争创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协同推进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生物降解塑料检验检测能力项目建设和大型计量检测实验室项目建设。(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
61.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建立健全质量统计监测体系。落实质量激励政策,引导各行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争创吉林省质量奖。完善质量提升资金多元筹集和保障机制,加强对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的支持。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税务局)
62.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有效遏制重复侵权、恶意侵权等行为。完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工作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畅通线上调解与诉讼对接渠道。发挥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会作用,建成省市县三级维权援助服务体系,多元化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指导电商平台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加强电商平台知识产权协同监管。(责任部门: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
63.促进新药好药加快上市。探索建立优先审批医疗器械绿色通道运行机制,鼓励创新促进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同构建检验检测、审评审批、注册许可等“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责任部门:省药监局白城检查分局)
(四)建设成本低廉的市场发展环境
64.顶格实施“六税两费”减免政策。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以在50%的税额幅度内减征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和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依法享受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其他优惠政策的,可叠加享受此项优惠政策。执行期限至2024年12月31日。(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65.降低小微企业等经营成本。开展“一照多址”改革,简化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的登记手续。在确保食品安全前提下,对连锁便利店制售食品的合理放宽食品处理区面积等方面的审批要求,落实食品经营许可(仅销售预包装食品)备案制。继续执行药品、医疗器械注册费(不改变药品内在质量的补充申请注册费、药品再注册费、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费)标准降为零元政策。在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前提下,对职业病危害一般的用人单位适当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频次。在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领域,推行以保险、保函等替代现金缴纳涉企保证金,减轻企业现金流压力。(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白城检查分局、市银保监分局)
66.严格规范政府收费和罚款。严格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依法依规从严控制新设涉企收费项目,严厉查处强制摊派、征收过头税费、截留减税降费红利、违规设置罚款项目、擅自提高罚款标准等行为。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行为,进一步清理调整违反法定权限设定、过罚不当等不合理罚款事项,坚决防止以罚增收、以罚代管、逐利执法等行为。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重点查处落实降费减负政策不到位、不按要求执行惠企收费政策等行为。(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
67.推动规范市政公用服务价外收费。加强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服务价格监管,坚决制止强制捆绑搭售等行为,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服务和收费项目一律清单管理。全面推行居民用户和用电报装容量160千瓦及以下的小微企业用电报装“零成本”。全面公示非电网直供电价格,严厉整治在电费中违规加收其他费用的行为,对符合条件的终端用户尽快实现直供到户和“一户一表”。(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能源局、国网白城供电公司)
68.全面规范金融服务收费。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等予以合理优惠,适当减免账户管理服务等收费。坚决查处银行未按照规定进行服务价格信息披露以及在融资服务中不落实小微企业收费优惠政策、转嫁成本、强制捆绑搭售保险或理财产品等行为。鼓励证券、基金等机构进一步降低服务收费,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合理降低交易、托管、登记、清算等费用。(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人民银行白城中心支行、市银保监分局)
69.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加大对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推动各级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公示收费信息,严禁行业协会商会强制企业到特定机构检测、认证、培训等并获取利益分成,或以评比、表彰等名义违规向企业收费。加强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等规范管理,发挥好行业协会商会在政策制定、行业自治、企业权益维护中的积极作用。(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70.推动降低物流服务收费。强化货场、专用线等货运领域收费监管,依法规范货代公司等收费行为。明确公路、水路等运输环节的口岸物流作业时限及流程,加快推动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等多式联运改革,推进运输运载工具和相关单证标准化,在确保安全规范的前提下,推动建立集装箱、托盘等标准化装载器具循环共用体系。(责任部门: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71.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力度。强化政策指引,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普惠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用好用足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再贷款“杠杆效应”,撬动信贷资金精准滴灌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责任部门:人民银行白城中心支行)
72.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充分发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效能,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下降效果传导至贷款端,继续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责任部门:人民银行白城中心支行)
73.提升资本市场融资能力。深入实施企业上市“吉翔”计划,抓住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机遇,推动更多企业上市。加快后备企业上市进程,力争2023年年底企业挂牌2户,成来电气上市驶入快车道。把握人民银行建立金融债券审批绿色通道的有利窗口期,积极推动吉林银行等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绿色金融债,探索发行双创金融债券。(责任部门:市金融办、人民银行白城中心支行)
(五)建设诚实守信的市场信用环境
74.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健全政务守信践诺机制,各级行政机关要抓紧对依法依规作出但未履行到位的承诺列明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坚决纠正“新官不理旧账”“击鼓传花”等政务失信行为。落实逾期未支付中小企业账款强制披露制度,将拖欠信息列入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范围。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严格执行《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政府投资条例》,依靠法治化、市场化方式并适当运用行政手段,集中化解存量拖欠,严防新增拖欠,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助力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鼓励各地区探索建立政务诚信诉讼执行协调机制,推动政务诚信履约。(责任部门:市法院、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数局)
75.加强信息归集公示。推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吉林)全面归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并依法公示,实现与省信用综合服务平台、“互联网+监管”系统信息共享。加强市场监管领域涉企信息归集,实现登记注册、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抽查检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信息“应归尽归”,为市场主体提供权威准确信用信息服务。(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市政数局)
76.实施“信用助企”行动。开展信用培育,加强市场主体诚信教育和守信经营指导,提高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和参与信用建设意识。推广信用承诺,建立完善信用承诺制度,支持市场主体进行公开承诺或自我声明,并加强信用约束和社会监督。推行守信合规,帮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吉致吉品”品牌认证等企业完善内控机制,有效规避失信风险,条件成熟后向所有市场主体推广。开展失信警示,对将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市场主体事先提醒。建立信用惩戒缓冲机制,对非主观故意、受不可抗力影响的失信市场主体,轻微差错免于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推动信用修复容缺受理,帮助失信市场主体恢复正常生产经营,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诚信意识和市场竞争力。(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
77.开展信用分类监管。统筹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风险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信用风险等级市场主体,实施差异化监管,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建立企业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对企业异常注册、异常变更、投诉举报异常增长等进行实时监测,对风险隐患及时预警,并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采取提醒、警示、约谈、检查等措施,依法处置企业风险隐患,推动监管关口前移。(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
(六)建设无事不扰的市场监管环境
78.深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实施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监管信息共享互认,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有机融合,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对守法者“无事不扰”。(责任部门: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数局)
79.创新实施包容审慎监管。针对新业态、新模式的特点,探索开展金融科技、网上直播和短视频营销等领域“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模式。发挥平台监管和行业自律作用,在部分领域实施柔性监管、智慧监管。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加强重点领域数据汇集,强化风险跟踪预警。(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市政数局)
80.严格规范监管执法行为。提高监管透明度,落实市场监管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同步制定办事指南和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图。优化和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落实《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办法〉〈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案件审理规定〉〈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案件听证规定〉的通知》(吉市监法字〔2021〕86号),促进公平公正执法。在市场监管、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领域,制定完善执法工作指引和标准化检查表单,规范日常监管行为。杜绝“一刀切”“运动式”执法,严禁未经法定程序要求市场主体普遍停产停业。(责任部门: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
81.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落实《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试行)的通知》(吉市监法字〔2019〕228号),防止任性执法、类案不同罚、过度处罚等问题。建立健全免罚清单制度,发布《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开展合规改革试点,对违反市场监管秩序并符合合规改革适用条件的市场主体,引导督促其合规整改,经评估验收合格后,对其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促进市场主体自我纠错、合规经营、健康发展。(责任部门: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保障有力要素环境建设工程
(一)优化土地保障方式
82.项目拟用地范围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在衔接“三区三线”等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的基础上,采取预支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方式予以保障,由项目所在地市、县政府承诺将项目用地布局及规模纳入在编的国土空间规划及“一张图”,作为建设项目用地组卷报批的规划依据。(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局)
83.支持工业企业主动选择适宜的用地方式,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方式取得土地。(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局)
84.在确保土地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允许将产业类型、生产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准入要求纳入供地条件,推进工业用地带条件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租赁)。(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局)
85.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的前提下,支持不同产业用地类型按程序合理转换,完善土地用途变更、整合、置换等政策。(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局)
86.对符合条件的乡村产业项目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依法进行点状报批和点状供应。(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局)
87.积极推进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改革,按照同一标的物只测一次原则,整合优化测绘事项,后续阶段充分共享已经形成的测绘成果。(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局)
(二)稳定电力供给
88.完善稳增长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用电优先保障清单,通过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保障重点企业用电需求。(责任部门:市能源局、市工信局、国网白城供电公司)
89.强化企业电力保障,开辟办电“绿色通道”,降低客户办电成本。全力优化线上办电功能,加快报装接电速度。(责任部门:国网白城供电公司)
90.按照国家和省发改委统一部署,整合差别化电价政策,建立统一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责任部门:市发改委)
91.推进绿电产业园区建设,支持液流电池、铅碳电池等长时储能项目,降低园区企业实际用电成本,吸引新能源装备、锂电池负极材料等优质负荷项目落户。(责任部门:市能源局)
(三)提高人才和用工保障水平
92.落实《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激励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3.0版)〉的通知》(吉发〔2022〕18号),支持企业培养引进高端人才。(责任部门:市人社局)
93.深化人力资源市场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告知承诺制。(责任部门:市人社局)
94.落实“一企一人”包保帮扶机制,建立帮扶结对关系,“一对一”精准提供用工指导服务。(责任部门:市人社局)
95.开展企业“双贯通”人才评价,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鼓励专业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责任部门:市人社局)
96.确定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目标,加大对农民工、“两后生”、失业人员等无技能和低技能群体培训。(责任部门:市人社局)
97.发挥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作用,开展创业培训、创业项目推介等活动,2023年开展“马兰花”创业培训不少于0.15万人。(责任部门:市人社局)
98.组织实施“民营企业招聘月活动”,开展小规模、定制式招聘活动不少于12场,举办“专精特新”专场招聘会不少于20场。(责任部门:市人社局)
99.保护劳动者在劳务派遣、人力资源外包、网络招聘等新业态用工中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以招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泄露用人单位商业秘密和求职者个人信息等行为。(责任部门:市人社局)
(四)拓宽资金供给渠道
100.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民营、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力度。(责任部门:人民银行白城中心支行)
101.引导市场主体和金融机构入驻“信易贷”平台,共享平台数据信息、产品和客户资源,提升信用贷款规模和质量。(责任部门:市政数局)
102.发挥东北振兴金融合作机制作用,持续举办“金融助振兴”活动,搭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常态化“政银企”对接平台。(责任部门:市发改委)
103.对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按照其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量的2%提供激励资金。(责任部门:人民银行白城中心支行)
104.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担保费率最高减免30%,政府性融资再担保机构免收再担保费。(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市金融办)
105.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公共平台建设、贸易融资、贸易摩擦诉讼、出口信用保险等费用按省里要求给予一定比例补贴。(责任部门:市商务局)
106.落实畜牧业专属金融产品、政策性保险及“强牧贷”风险金等金融政策,满足养殖场(户)融资需求。(责任部门:市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市金融办、市银保监分局)
107.落实政府采购项目价格评审优惠政策,将小微企业参与政府采购货物、服务项目享受的价格扣除比例提升至10%~20%。合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将达到或超过400万元的工程采购项目面向中小微企业预留比例提高至40%。(责任部门:市财政局)
108.按照国家规定,落实特困行业实施缓缴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政策,缓缴期限至2023年3月,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落实以个人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体工商户养老保险费缓缴政策,2022年年未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可自愿暂缓至2023年年底前补缴,缴费基数在2023年当地个人缴费基数上下限范围自主选择,缴费年限累计计算。(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社保局)
109.引导和鼓励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商业银行为项目建设提供中长期稳定资金支持。(责任部门:市金融办、人民银行白城中心支行、市银保监分局)
110.推进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实验室、企业科技创新中心、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等创新机构和创新平台,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111.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支持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建设。(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
(五)增强技术要素保障能力
112.加大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宣传培训力度,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责任部门:市科技局)
113.对新认定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业绩突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给予后补助支持。(责任部门:市科技局)
114.协调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争取R&D投入补助。(责任部门:市科技局)
115.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行动,推动向“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发展。(责任部门:市工信局)
116.对符合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方向的项目,择优给予专项资金支持。(责任部门:市工信局、市财政局)
(六)推进数字化助企赋能
117.鼓励企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云旅游”等新模式,发展“远程办公”“在线医疗”等服务模式。(责任部门:市商务局)
118.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5G+种养殖”智慧农业项目。依托“吉牛云”平台,推进肉牛大数据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
119.构建食品从生产源头到餐桌的全流程监管,将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纳入追溯管理。(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
120.依托“吉农云”“吉农码”和吉林省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提供农业生产资料集中采购、大宗农产品线上交易、金融、保险等数字化配套服务。(责任部门:市农业农村局)
121.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动企业将生产设备、核心业务系统等关键环节向云端迁移。(责任部门:市工信局)
122.依托省市县一体化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全省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推进信用综合评价、联合奖惩管理和信用修复等。(责任部门:市政数局)
123.支持企业实施以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等为重点的智能化技术改造,加快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普及应用。(责任部门:市工信局)
124.鼓励企业与人工智能、软件等领域企业融合,引导工业企业与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融合集成。(责任部门:市工信局)
(七)加大减税降费支持力度
125.继续执行“六税两费”减免政策,适用主体范围扩展至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国家规定减免幅度内按照50%顶格执行。(责任部门:市税务局)
126.自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责任部门:市税务局)
127.继续执行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责任部门:市税务局)
128.延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至2023年4月30日。继续执行失业保险1%的缴费比例。一类至八类行业用人单位工伤保险基准费率下调50%。(责任部门:市人社局、市税务局)
129.将先进制造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范围,扩大至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130.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加大对行政机关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商业银行、水电气暖等重点行业领域涉企乱收费治理力度,减轻企业负担。(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
131.落实新能源汽车车船税减免优惠政策。(责任部门:市税务局)
132.对小微企业名录库企业、大学生创业企业、乡村振兴企业、“个转企”企业等,首批次送检产品免收检验检测费用。(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
(八)完善项目全流程服务保障机制
133.对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领域,指导各地各部门加强重大项目谋划。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梯次推进、滚动实施,形成合理的项目储备规模。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加快建设,有效发挥政府性资金效益。(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134.对全市5000万元以上项目进行动态监测,调度项目进展,协调解决困难问题。(责任部门:市发改委)
135.优化完善节能审查制度,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对轻微违法行为实行“首违不罚”。(责任部门:市发改委)
136.完善环评容缺容错办理机制,对环评审批申报材料存在非原则性问题、短期内能迅速补正的,先行受理履行审查程序,建设单位在技术评估、受理公示过程中补正。(责任部门:市生态环境局)
137.对环境影响评价、取水许可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审查等事项推行区域评估,区域覆盖的单个项目可取消或简化评估。(责任部门: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
138.积极与域外中央企业对接,支持我市企业参与域外中央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合作项目。(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
139.开展全市服务企业大调研活动,兑现服务企业承诺。(责任部门:市发改委)
140.支持企业参加“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加大品牌培育和推广,提升“吉致吉品”品牌形象和影响力。(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