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新基建的内涵与模式:充分发挥“一业带百业”作用 广泛拉动经济增长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薛彬睿  2022/5/31 16:33:20  我要投稿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基础设施概念随之发生变化,新基建应运而生。面对困难挑战,特别是“超预期因素冲击”,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具有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深远意义。

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革新,基础设施的概念也不断更新、升级。

所谓新基建,其实就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中央层面首次提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概念。

2020年,国家发改委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的定义及范围,指出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内容。

从历史的大视角来看,新基建是一个相对概念,“所谓的新旧,都是以所处时代为基准相对于过往的历史而言”“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我们当前的新基建,就是相较于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铁公基”而言的。

目前,新基建涉及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内涵更加丰富,涵盖范围更广,不仅具有传统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基础性等特征,而且具有快速迭代、泛在支撑、融合创新、智能引领、安全至上等内在特点,属于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科技型基础设施建设范畴,是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需要强调的是,加快推进新基建,并不意味着要弱化传统基建,恰恰相反,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海舰认为,“基础设施的本质就是互联互通发挥连接作用”。传统基础设施大多局限于实体空间,重在有形连接;新型基础设施不仅在实体空间,更拓展至虚拟空间,重在无形连接。推进新基建,不仅有助于提升传统基础设施功能,还可以放大传统基础设施作用。因此,我们应加力新基建,改造“老基建”,更好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双轮”驱动作用。

充分发挥新基建“一业带百业”作用,广泛拉动经济增长

新基建既是基础设施,又是新兴产业,其作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石、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必将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从短期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熨平经济波动、降低经济运行风险,起到稳定经济增长的目的。

长期来看,新基建不仅能催生新需求、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运行载体和驱动引擎,还蕴含着严谨的经济逻辑和有力的理论支撑,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

“通用技术”,是指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社会生产力提升产生巨大影响的一般通用型技术。经济学家认为,通用技术对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极大拉动经济增长。但是,这种作用的发挥具有时滞性,从出现到完全扩散,可能需要十年至数十年的时间,而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个扩散过程中具有强大推动作用。

“信息和通信技术(ICT)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通用技术”。与新基建项目紧密结合的新一代ICT技术普遍具有通用性、高技术活力、强溢出性等显著特征,“ICT技术要作为通用技术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新的基础设施投入”。

因此,新基建不仅对通用技术的发展和扩散具有不可忽视的正向作用,也是其向社会经济持续渗透的重要基础和现实载体。通过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其“一业带百业”作用,能够更好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变革,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进而广泛拉动经济增长。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岩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表示,当前,我国新基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外部环境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产生巨变,布局未来基础设施正当其时;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经济体量超过110万亿元人民币,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中等收入群体,数字化发展、低碳化发展已颇具规模,开展新基建已经具备良好条件;从技术成熟度来看,由于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中国具有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等优势,有利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完成新基建任务。据有关研究机构估算,未来新基建投资将持续扩大,投资增速达到两位数,在基建投资中的占比将逐步提高到15%至20%左右,到2025年带动累计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0万亿元。

新基建交出亮眼成绩单,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

优先发展基础设施是我国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基建开发模式不断创新,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取得跨越式发展,融合基础设施助推转型升级的作用日益凸显,创新基础设施有力支撑了科学技术研究,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年来,我国对此高度重视,积极布局,出台了一系列新基建领衔的扩大消费、投资、内需的一揽子宏观对冲政策。

2020年,全国两会首次将新基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一系列国家政策,聚焦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重点细分领域,持续加大支持力度,积极释放政策红利,不断增强新基建的顶层设计水平。

在政策的强力驱动下,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开局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今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公报,截至2021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42.5万个,总量占全球的60%以上,5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城区、超过98%的县城城区和80%的乡镇镇区。

此外,相关部门统计结果显示,我们还完成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的总体布局,全面启动了“东数西算”工程,发布了全球首套煤矿专用高可靠5G网络,全国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2000个,快递电子运单使用率超过90%……这些数字,标志着“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经从五年前的跟跑为主,转变为跟跑和并跑并行,有的领域已实现领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还意味着这些“看似‘高大上’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则已经离我们很近,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