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2021年,“跨界组合”当属能源行业的主题,但无论是“油企跨界氢能”,还是“核电跨界水能”,都不及“储能+新能源”组合引人关注。
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当下,“储能+新能源”不仅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的手段。
(来源: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 ID:CEO_ER 作者:张越月)
据初步统计,我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发布新能源配置储能政策,要求比例在5%~20%之间,时长1~2小时。随着政策推进,多个“储能+新能源”项目陆续落地。但是,机遇和问题永远并存,当下,“储能+新能源”的商业模式就是当下困扰行业的问题之一。
2021年12月16日,在中国能源研究会指导、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主办、国家电网公司西北分部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储能西部论坛上,多位业内专家就各自领域,就“好的商业模式”提出各自的见解。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副局长陈海生强调“谁提供、谁获利、谁受益、谁承担”的重要性。
他认为,若要更好地衡量储能的价值,建立长久的商业模式,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第一,应根据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建筑辅助服务的成本疏导机制,适时考虑增加新的辅助服务的品种。
第二,针对提供保障电网安全的储能资产,要进行系统性的成本和效益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考虑是否将其全面或者部分纳入输配电价。
第三,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电力商品属性和质量特性的电价机制或者电力线或市场的机制。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副主任张振宇结合西北电网的特点指出,在基础成熟度和建设成本上来看,无论是抽蓄还是电化学储能,西北电网建设储能建设的成本相对较高,需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降低建设成本。
在运营模式上,应该配合西北大规模新能源基地的建设,通过“谁收益、谁承担”的价格疏导机制,明确成本回收途径,把西北资源优势,通过储能转化成一种清洁的优势,促进西北电力外送健康发展。
远景智慧储能解决方案总监张轶结合实际项目,指出了新能源配储能的两个实际问题:一是在没有可行盈利模式的情况下,配备储能会降低整个场站的收益率,给新能源场站造成了比较大的经济负担;二是部分储能没有发挥应该有的调频调峰的价值,对新能源场站的投资方来说,其不能从储能运行中获得收益。因此,不应片面地去强调整个的储能的降本,整个市场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合理的降本手段,影响储能安全,不利于行业发展。
张轶建议,采用“度电利润”衡量储能的价值。和既有的“度电成本”相比,“度电利润”有两点关键补充:一是在收益方面,度电利润的分子采用的是收益和成本的差值,充分考虑了储能作为电源和负荷两种特性;二是安全性,度电利润考虑到安全事故会影响整个全生命周期的放电量,其有助合理引导储能往长寿命低成本和更安全的技术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