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
7.建设全面互通的工业互联网。加快建设全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打造支撑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神经中枢,引导企业接入标识解析体系。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商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打造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及集群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实现综合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矿山装备、有色金属、耐火材料、现代农业装备大数据、现代农业装备、中原制造工业共享云等“1+6”行业平台上线运营。2020年,建成1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注册量突破100万。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国宏集团
8.开展工业互联网示范推广。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示范应用,评估试点示范成效,总结推广试点示范先进经验,加速引导企业 “上云上平台”。加快洛新产业集聚区智能化示范园区建设,建设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基地。2020年,打造2个工业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项目,鼓励示范项目向相关企业复制,形成多点辐射、放大倍增的带动效应。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9.推进工业互联网产业应用。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连接优势,推动企业加快工业网络、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等资源的集成整合,加强工业互联网在装备、机械、汽车、能源、电子、冶金、石化、矿业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的融合创新,引导我市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信息、技术、产能、订单共享,实现跨地域、跨行业资源的精准配置与高效对接,鼓励工业设计线上服务平台应用,促进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2020年,综合标识解析体系在2个以上产业推广应用,500家企业实现上云。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统筹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建设
10.加强人工智能研发。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语音智能、机器人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谋划实施一批市级人工智能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开展各种形式合作攻关,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工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1.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应用。重点推进声音分析、图像分析、设备语音操控、自动光学检测、仿人成像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场景的融合应用,建设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工厂、智能车间。2020年底前,建设100条智能化生产线,34个智能车间,14个智能工厂,争创省级智能工厂(车间)8个。培育10家智能制造服务商、20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推动50家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中原大数据研究院、海康威视、神州数码等服务商开展合作,智能传感器产品和技术服务对全市重点产业领域企业的覆盖率达到50%以上。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12.持续壮大人工智能产业。推动建设智能超算平台,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算力支持,助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链,巩固提升智能语音识别、智能视觉检测、农机无人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优势地位,打造中西部智能产业高地。做大做强消防机器人、巡检机器人、排爆机器人、农业机器人、防疫喷雾消毒机器人等核心产品,建设全国领先的特种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推动技术集成、商业模式及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业态,重点支持科大讯飞、寒武纪人工智能、清华洛阳基地等人工智能关联企业,在大语音识别、芯片设计、计算机视觉等方面形成一批标志性产品,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科技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积极推进特高压建设相关工作
13.服务保障特高压工程建设。加大协调保障服务力度,支持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年底前完成工程量的95%、投资总额的95%,2021年1月竣工。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相关县(区)政府,洛阳供电公司
14.积极布局特高压及关联产业。加快通达电缆、春宾电缆等企业做大做强,扩大在特高压、高压电缆市场占用率;加快特富特变压电磁器件二期项目建设,增强大功率逆变电源磁性器件市场竞争力。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各相关县(区)政府
(六)大力发展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
15.构建完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推动洛阳铁路枢纽总图规划年底前获国铁集团、省政府联合批复。力争郑登洛、郑巩洛城际铁路早日开工建设。谋划组团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优先实施洛阳-吉利、洛阳-新安的市域轨道交通建设,抓紧谋划市区至偃师、宜阳、伊川等组团之间的市域轨道交通建设。确保地铁1号线12月前开展联调联试,2号线9月“洞通”、12月前“轨通”;二期建设规划年底前报省发展改革委完成初审并上报国家。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轨道集团
16.构建全市智能公共交通体系。推进轨道交通数据中心建设,谋划多元化电子支付、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施工、调度、运维、客服等环节部署应用,建设轨道交通互联网票务前端应用和管理系统,打造智能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终端、虚拟可视化等新技术、新设施与洛阳火车站、高铁站、长途客运站、地铁站、机场设施融合,推动交通枢纽站场“5G+WIFI”网络全覆盖,建设智能停车、全流程刷脸通行、智能机位分配、RFID行李跟踪、AR智慧导览等应用场景,提升“开放洛阳”门户枢纽站场智慧形象。积极推进基于5G、自由流等技术的智慧公路建设,提升洛阳智慧交通形象。2020年,建成洛阳市智慧公交项目(一期),完成100个智能公交站牌建设。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局,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洛阳火车站、洛阳机场、轨道集团、公交集团
17.培育壮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以中原(洛阳)轨道交通产业园为载体,整合中车集团省内制造资源,拉长轨道交通装备服务链条,建设国内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检修再制造生产基地。依托清华洛阳基地、北航科技园拓博尔、科博思、双瑞橡塑等企业,拓展钢轨铣磨车、打磨车、激光强化道岔尖轨、合成树脂轨枕等产品技术的市场运用,发展轨道检修维护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依托LYC轴承公司、轴研科技等,推动高铁轴承研发生产和上线试用。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七)发展新能源充电桩等能源基础设施
18.加快建设新能源充电桩服务网络。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心城区、重点旅游景区充电设施建设规划,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全市充电设施建设布局。大力推广合资、租赁、联营等共建共营模式。推动电动出租车、电动网约车、电动环卫车的普及和应用,提高现有充电设施利用率,盘活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运营市场。积极引进行业内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加快充电桩网络布局。通过三年建设期,全市新增集中充电站7座以上、新增公共充电桩9500个以上,城市区公共充电桩(含充电端口)车桩比低于6:1,优于国家7:1的现行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充电网络,满足群众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局、工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洛阳供电公司、城投集团、弘义集团、城建集团、轨道集团
19.推进充电设施普及提升。充分利用新型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实施数字化管理,持续优化充电设施使用体验。建设省市统一的充电设施公共信息智能服务平台,推广河南省充电智能服务平台,将现有和新建公共充电设施接入平台,实时提供运行信息,提升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鼓励充电服务附属设施建设,提高群众充电舒适度。依托充电设施公共信息智能服务平台,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优化充电管理,畅通群众问题反馈和使用求助渠道,周期性完成充电设备升级换代,实现充电服务体系的持续优化提升。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洛阳供电公司,城投集团、弘义集团、城建集团、轨道集团
20.做强新能源充电桩产业链。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生产制造、运营服务等关联产业,依托交运集团工业公司、凯迈电子、嘉盛新能源、中航光电等企业,扩大充电桩生产制造规模;支持国花新能源等充电桩运营企业,完善服务网络,提升服务功能。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依托平台开展充电导航、故障报修、费用结算等服务,提升充电运营服务水平。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商务局,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洛阳供电公司,城投集团、弘义集团、城建集团、轨道集团
(八)实施科创引领行动
21.系统布局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科研院校作用,深化新基建应用技术研发,多出战果、强化支撑。引导中信重工、中航光电、普莱柯等创新龙头企业面向产业打造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智能矿山装备、生物医药、海洋工程材料、电子元器件等领域申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技术平台,引导科技小巨人、依托规模以上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申建一批省级创新平台,支持各类主体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孵化载体。2020年,新增创新平台(载体)300个。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2.积极与新基建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华为、中兴、中国电子、中安北斗等企业在技术、平台、产业链等优势,在产、用、研等领域发力,围绕华为“一园两中心”(数字装备制造产业园、产云融合创新中心、新基建发展中心)、中兴智慧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中安北斗智慧城等建设开展一揽子合作。支持华为公司与洛阳理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成立鲲鹏产业学院,培养鲲鹏技术应用型人才。鼓励华为、中兴、中国电子、中安北斗等企业通过搭建场景平台开放技术、标准、渠道等资源,吸引中小企业参与,推进在智能制造、智慧政务、智慧文旅、智慧环保、智能水利、信息安全、智慧园区等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培育融通发展的应用场景创新生态。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信局、商务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各有关单位,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
23.加强新基建人才引进与培养。积极引进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在洛建设研发机构,争取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依托清华洛阳基地、中科院自动化所、科大讯飞语音云研究院等机构,发挥技术优势和人才集聚效应,与我市骨干企业在智能化改造、信息化融合、产品升级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助推我市新基建关联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以服务新基建技术创新、关联产业发展为核心,不断完善新基建产业人才政策。将新基建领域高层次人才纳入全市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范围。面向新基建融合发展需求,鼓励市内高校、职业技术院校增设或调整相关专业,加强实验教学、按需教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补齐新基建人才短板和产业创新短板。
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局、教育局、发展改革委、工信局,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