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绿电15日”就确定了“三个目标、四个创新、五个共享”的愿景和方向。
当然,绿电实践并不是为挑战而实践,而是为人类最大限度摆脱化石能源的探索,是对绿色用能的倡导。
为了让更多人感知“绿电实践”,参与“绿电实践”,国家电网公司在总结绿电7日和9日活动成果的基础上,扩大此次“绿电15日”创新实践的参与面,在消费侧推出能源消费“绿色套餐”。这也是普通人一起参与创造世界纪录的最好机会啦!
全国那么大,为啥只有这个省能搞“绿电X日”?
有的小伙伴想问了,为啥每次都是青海?我们都很欢迎“绿电”,能不能来我家办?
选青海,原因就是六个字——天时!地利!人和!
资源禀赋是基础
青海能源资源禀赋独特,区域优势特殊,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储备基地。
水电资源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水电理论蕴藏量2187万千瓦,是全国13大水电基地之一。
太阳能资源
这里光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太阳能辐射量达到4800~6400兆焦/平方米,太阳能发电技术可开发量30亿千瓦。
风电资源
位于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风能资源优越,风电技术开发量7500万千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足的可以就地消纳的清洁能源,就很难开展绿电实践。所以青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电网结构很坚强
截至2018年底,青海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2420.61万千瓦,占青海全省总装机的86.5%。特别是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主的新能源装机已超过水电装机,成为该省第一大电源。
目前,青海省还正在加快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规划开发总规模超过6000万千瓦。
如此大手笔,当然少不了坚强智能电网的支撑。
2010~2018年,国家电网公司在青海累计投资164亿元开展网架加强工程、送出通道能力提升工程及新能源并网工程建设,累计建成配套送出工程38项、输电通道工程12项。
这只是一小步!
2018年11月7日,全国乃至世界首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的特高压通道——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开工建设。工程投资231.5亿元,建成后每年可向河南输送清洁能源电量412亿千瓦时,将有力推动能源基地集约开发和规模外送。
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深度应用
风、光时有时无、忽大忽小,很难变成规律的“上班族”。所以,完全使用清洁能源,让“水、风、光”和谐共处,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
为助力青海清洁能源特别是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国家电网公司结合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在青海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技术创新和探索实践。
以创新为驱动、以数据为基础,开创性提出“绿电指数”概念,联合科研院所研究构建指标体系,旨在量化评价全社会绿电发展水平,助力能源低碳清洁转型。
基于工业互联网架构,在青海建成国内首个集数据汇集、存储、服务、运营于一体的新能源大数据创新平台,着力构建“开放共享、共生共赢”的能源全产业链生态圈。
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能源业务商业运营与交易模式,在青海启动共享储能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开展全国首例储能电站和新能源企业市场化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