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教授博士“下海”在当前不是新鲜事,而34年前知识分子打破“铁饭碗”可得鼓足勇气。1984年,南瑞集团的几十位科研人员放开手脚试了一把。没想到这一试,成了我国首批科研体制改革的10家试点样板单位之一。改革创新的步子越迈越大,曾经的“小舢板”成长为资产680亿元的“大航母”。
5块钱奖励,激起创业“大水花”
南瑞集团由1973年成立的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和1974年成立的武汉高压研究所发展而来。像其他很多科研院所一样,在南瑞的实验室里锁着很多科研成果。如何跨过科研成果和产业之间的深深鸿沟?1984年,南瑞解放思想,在全国率先启动科研体制改革。
南瑞新闻发言人施冲回忆:“为了激励大家开拓市场,当时试行的方法类似项目承包,你去找市场、拉项目,单位就给奖励。我记得奖励是一个月5块钱,那时候感觉是很大一笔,我们工资当时一个月才80多块。效果太明显了,
眼看着一个个课题走出实验室,变成了项目,销售翻着跟头上扬。”
甜头还在后面。科研成果拿到市场上历练,就像一场检验,研发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研发短板,及时修正,为下一轮研发赢得经验。
1992年到2008年,南瑞探索实行“一所两制”运行模式,进入了高新技术产业转化的深化改革新阶段。南瑞在国家科研体制改革首批试点单位中运行绩效位列第一,一批重要成果获得了首台首套的应用机会,由此奠定了在我国高压继电保护、电力自动化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
院士牵头创新,为大电网运行保驾护航
今年,总投资2.8亿元的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保护实验室在南瑞投入运行。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系统实时仿真平台,目的是验证系统保护的精准可靠性,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实验室主任薛峰介绍,实验设备一头连接着电网,一边接收实时电网数据,一边模拟各种电网故障,而切断、隔离这些故障,耗时不足200毫秒。
实验室负责人许剑冰对全新的工作环境非常满意,“过去在电网上做实验小心翼翼,生怕对电网造成破坏。现在再也不用担心了。未来的电网规划是否合理、过去的电网是否有漏洞,在这个实验室都可以‘任性’测试。”
记者了解到,大电网系统保护实验室传承的是南瑞薛禹胜院士的研究。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薛禹胜院士创造性地提出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全新计算方法EEAC,开创了时变非线性系统运动稳定性的量化研究。
基于薛院士的理论基础,南瑞电网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团队不断创新,交出了一批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2011年全国首套“大型集群风电有功智能控制系统”在甘肃电网投运,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大容量新能源发电并网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2015年国家863项目“甘肃风光集群控制系统”示范工程研发成功,实现了我国规模化风光电集群控制领域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重要转变;2017年世界首次特高压直流闭锁冲击试验成功,全面验证了世界首个大电网频率紧急协调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措施的有效性。
薛峰说:“南瑞的大电网安全稳定技术在国际同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安全稳定量化分析技术为中国独有,并成功输出到欧美发达国家,是中国电力科技技术输出并成功应用的首例。”
巴西子公司七成员工是老外,“本土化”战略布局海外
在南瑞的宣传片上,地球上点亮了上百个国家的国旗,这是南瑞海外拓展的印记。南瑞国际部副主任倪峰说,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国家“一带一路”政策,南瑞从“借船出海”起步,目前已经在进行“海外本土化”运营。
上个世纪90年代,南瑞的产品“出口”是搭乘着别人的总包项目。2000年初,眼看华为等大企业相继走出国门,渴望出国闯荡的南瑞虚心当起了学徒,四处学习经验。
没想到,走出国门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不是市场,竟然是标准。“标准掌握在老外手上,处处受制于人。比如我们进入俄罗斯当时非常困难,因为标准的问题,我们花了五六年时间去一一完成产品的国际认证等事项。”倪峰说。严峻的国际形势,激发了南瑞攻克国际标准的决心。目前南瑞已牵头制定29个国际标准,将一批中国货顺畅地送到了海外。
出口只是海外布局的第一步,新的困难又出现了。倪峰透露,折算成本,公司发现把海外订单拿回国生产,成本太高,而且订单忙不过来,于是决定推行海外本土化战略,在当地雇人、装配。目前,南瑞巴西子公司甚至70%的员工是外籍。
“海外本土化战略不仅减少了我们的成本,更增加了当地人对我们的亲近感。我们为当地人提供工作机会,当地公司也更愿意给我们竞标机会。”倪峰说。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南瑞集团在巴西、印尼、泰国、美国、英国、印度、中国香港等1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1家海外子公司及7家海外办事处。“十二五”期间,南瑞累计实现海外合同额123.9亿元,复合增长率达57.88%,今年预计海外业务将突破50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