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以输配电价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彻底改变了电网的盈利模式,电网企业可以从传统业务和新型业务两个方面提升盈利能力。其中,传统业务包括以提高准许收入为目的的输配电业务和以提高售电量为目的的售电业务;而新型业务则包括综合能源服务和附加增值服务两方面,综合能源服务包括提供能源合同和电动汽车相关业务,附加增值服务则包括提供咨询服务、开展金融相关服务等业务。
电网企业有必要在输配电这一主营业务之外,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开拓创新、整合资源,发掘新的效益增长点,构建新的盈利模式,为企业的市场化经营提供新的动力引擎。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作者:刘新利)
电网盈利模式进行转变的输配电价改革背景
为了推动电力体制改革进程,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文),开启我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随后,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接连出台包括《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内的9号文配套文件。2016年12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定价办法(试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针对超大网络型自然垄断电网行业的定价办法。
《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定价办法(试行)》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则,既明确规定了折旧费、运行维护费、有效资产、准许收益率等指标的核定原则和具体标准,又明确规定了不得计入输配电价定价范围的成本费用、资产,还规定了分电压等级、分用户类别输配电价的计算办法,提出了妥善处理政策性交叉补贴的初步思路。输配电价改革后,电网公司盈利模式将发生根本改变,不再以上网及销售电价差作为收入来源,而是按照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过网费。
输配电价改革对电网盈利的影响分析
输配电价改革后,电网盈利模式将由赚取电价差向“准许成本+合理收益”转变,有效释放电改红利。输配电价单独核定、配电侧和售电侧的增量部分放开对电网盈利空间产生了深刻影响。
营业收入。输配电价改革前,电网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售电量与销售电价之乘。电力的输、配、售几乎均由电网公司“统购统销”,售电量十分可观。销售电价实行政府定价,统一政策,分级管理。销售电价由购电成本、输配电损耗、输配电价及政府性基金四部分构成,计价方式包括单一制电度电价和两部制电价两种方式,使得电网公司售电收入巨大。
输配电价改革实施后,发电、售电价格高低与电网收入无关,输配电价由政府按“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分电压等级核定,用户或售电主体按照其接入的电网电压等级所对应的输配电价支付费用,这将低于输配电价改革前的购售价差。同时,大用户直购电业务的全面推行、新售电主体的出现将蚕食一部分电网公司原有用户电量和潜在新增电量,这将增加电网公司一部分电力客户特别是优质客户流失的风险,从而影响电网公司主营业务的收入水平。
成本费用结构。新电改之前,电网公司的成本项目构成大体包括购电费用、折旧费、电网检修运行费用、人力资源成本、营销费用、安全费用、科技开发费用以及其他管理费用等。在电网公司的成本费用结构中,一般来说,购电费用约占80%。新电改方案实施后,电网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输配电,收取过网费,购电成本在电网企业成本费用中所占比重将大大减少,与固定资产相关的折旧费用、检修运行费用等所占比重会大大上升,将会成为电网公司成本管理的重点。而且,《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对不应计入输配电成本的费用支出进行了严格的成本监审,剔除不相关不合理成本费用和支出,电网公司输配电定价成本平均核减比例逐步增加。
现金流量。新电改方案实施前,电网公司从发电企业购电,通过输、配、售将电力产品销售给最终用户。电网公司通过一系列现代化技术手段和较高的应收账款管理水平,基本做到以预收款方式从最终电力用户处收取电费。电网公司与发电企业的谈判中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支付给发电企业的电费基本滞后一个月按月结算。这种预收电费和应付发电企业电费的策略给公司带来大量的无息现金,降低了电网公司的财务成本。
新电改方案实施后,业务模式的转变会导致电网公司的营业收入大幅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继续向电力用户预收输配电费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发电企业的电费更没有占用的可能。因此电网公司的现金流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盈利能力。新电改方案实施后,电网企业除垄断输电业务外,其他业务都要引入竞争。新电改核心内容之一是“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通过售电侧市场的逐步开放,构建多个售电主体,能够逐步实现用户选择权的放开,形成“多买多卖”的市场格局。配电业务的放开增加了配网过网电量降低的风险;售电业务的放开增加了优质用户流失的风险,公司利润空间受到压缩。试点方案的配套改革将开放售电市场主体进入,形成新的售电企业,因而不断增加电网公司的盈利压力。
输配电价改革后的电网盈利模式分析
针对输配电价改革带来的变化,从传统业务和新型业务两方面挖掘电力公司经营潜力,提高盈利能力。
传统业务
输配电业务。从总收入的构成来看,电网公司应从合理调控准许成本和确保准许收益方面着手以提高准许收入。
准许成本由折旧费和运行维护费构成。对于折旧费用,电网公司可以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改善现金流和投资能力,提高准许成本。对于运行维护费,电网公司应大力推广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降低运维成本,实现由互联网时代向智能化时代的跨越。同时,应将智能机器人和无人机纳入有效资产范畴,在应用这些技术的同时既能降低运维成本,又能合理提高有效资产。
准许收益等于可计提收益的有效资产乘以加权平均资本收益率。为了提高准许收益,电力公司应加强资产精益化管理。首先,应强化电网投资源头把控,电力公司投资规划和年度综合计划与政府监管部门认可的新增有效资产和准许总收入保持衔接,确保纳入投资规划的项目得到政府部门认可。同时,加强投资的经济效益测算,过网电量较大区域增大投资,过网电量较小区域减少投资,提高单位投资收益率。
售电业务。电网公司对电力营销业务非常熟练,具备用户、资产、数据、资金、服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首先应以购售电为核心业务,满足不同客户的用电需求。电网公司成立的售电公司从电力批发市场中购电,包括现货市场和金融市场交易,然后零售给终端用户赚取差价。通过合理预测购电需求和市场价格,制定现货、中长期、期货、差价合约等多种交易合同组合,优化购电策略和成本,对冲市场风险。售电公司也可细分客户群体特点及消费规律,为用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和套餐式电价服务,如提供家庭型套餐、工商业大用户型套餐、绿色能源型套餐等。通过为不同的套餐类型分别制定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其次可以结合“互联网+”,提供网络化服务。售电公司可开发用电管理系统平台和移动应用,以购电和用电量查询管理系统(如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为入口拓展其他业务,改善用户体验。售电公司可以将用户的用电数据统计分析,为用户建立“用电档案”,再进行用户分类,制定各类用户的统计报告,可以按需分析不同类型用户的耗电情况,为接下来的节能服务做数据支持。
新型业务
综合能源服务。在电力行业中,最有效的资源调配和最专业的咨询人才都是电网公司应对外界及新型公司冲击的最宝贵财富,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家庭个人,在能源消费成为工作生活重点的时候,寻求整体解决方案对其自购自发自用电进行合理规划、检测、使用将主要依靠电网公司。
电网公司可以提供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电网公司可根据自身在用户用能信息、用能方面丰富的专业经验、节能服务人员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建立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包括电、气、水等多种能源在内的节能诊断和分析计算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服务。
电动汽车相关服务也是电网公司需要关注的领域。开展汽车分时租赁业务是顺应大势的必然结果,汽车与清洁能源相结合更有利于电网公司发挥带头作用,促进清洁能源和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电网公司可针对用户节省出行、购车和养车成本的需求,开展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业务,促进公司的成本回收和业务拓展。电网公司可实施电动汽车租赁及充电业务专业化管理,并建设智慧车联网平台,推出智慧出行的网络约车服务。
附加增值服务。电网公司可依靠自身的经验和技术优势,为新建或中小型城镇电网运营商提供电网相关的咨询服务,例如电网规划、电网扩建、过网费制定、电网运行维护优化、资产管理甚至电网运行等,都是电网公司可开拓的新业务领域。相比设备供应商,电网公司更能够从甲方的角度出发,提供最符合电力运营商利益的解决方案,因此电网公司在咨询服务领域依据先天优势实现最大盈利的可能。
电网公司也可以开展金融相关服务。电力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因此设计金融服务和金融衍生品不仅可以吸引民众投资获得收益,而且保障电网公司财务健康发展。开发金融相关服务可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资本的流通和互补,刺激电力市场的消费,推动新兴业务的发展,让电力资产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助力整个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使电网企业在占领市场后获得新的赢利点。
另外,电网公司可以开展大数据资产相关业务。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应用等新兴技术日趋成熟,“数据即资产”成为核心的产业趋势,传统依赖于个人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正快速向数据时代转变。电网公司可建立相应的数据资产管理部门,统一开展数据资产管理工作,同时开发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实现数据资产全景化管理,为各层级业务人员提供统一的数据检索手段和查询入口。在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技术平台的基础上,电网公司可凭借可视化的大数据资产,为区域配网投资决策提供可靠性,同时利用云计算与数据挖掘技术,通过销售广泛收集时效性强的数据和深度整合萃取数据中的信息,以及在对某一领域的数据整理、处理之后进行综合分析和提供可选决策等方式实现盈利。
作者系刘新利、程玮、刘涛就职于国网天津电力企业智库,高婧瑶、张立岩就职于华北电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