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城市交通工具历经数个世纪的风雨,不仅改变了交通出行的代步方式、效率,更深度架构着城市整体功能布局。当前电动交通工具的开发利用已从“国计”转变成为家庭均可消费的“民生”,极大激发了各方投资热情,影响着城市能源变革的走向。
当下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路径探讨,都是基于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如何实现对自然生态的最少负面影响、最大保护来进行的,由此产生了原料选择、反应过程、基本排放物等路线争论。但毋庸置疑,无论是锂电汽车还是燃料汽车,其动力都来源于电能。
从排放物来看,电动汽车在行驶中不消耗氧气、不排放二氧化碳,满足的不仅是“低碳环保”的指数需要,也是人口聚集的大中城市对碳零排放的需要。同时,尽管中国多年来一直力推绿色能源的发展,但煤炭仍占电力生产的绝大部分,这意味着给电动汽车充电也会产生碳排放——每公里的碳排放量常常高于汽油发动机。虽然采用电动汽车将会降低中国石油消费量的增速,但在减轻空气污染方面,也许没有预期的那么有效。
但近年来,随着风能、水能、潮汐能等原生太阳能技术突破,以及低成本、可操控的储能产业成熟运用,非稳定发电收集储存、均衡全时段上网便能成为新的电力供应常态,将使得煤电比例逐渐降低,发电、储能、上网实现模块化全链条运作……能源的清洁化、稳定化发展,为电动汽车大规模发展打下了基础。
助力国家战略产业“弯道超车”
目前,作为最大单体普通家庭消费品的汽车,其主导风向是非油气化。可商业化量产成熟技术首推电动汽车,而中国不仅是燃油汽车的最大消费国,也是全球电动汽车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作为城市能源变革大宗交通工具的终极目标,将电动车(家用电动汽车、电动公共交通)作为当前主推方向,既能让迫切的环境保护问题得到彻底化解,更能实现国家战略产业“弯道超车”甚至全球引领。
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已证明,中国新能源电动汽车生产和购买能力已占据全球半壁江山,这得益于中央政府财政补贴政策的强力推动作用,但绝不能忽视中国已是世界最大市场的基本现实。
同时,尽管在技术路线和市场拓展方面还有不同意见,但产业大发展的事实有目共睹,且已深度影响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布局,世界多个国家制定燃油汽车限产停产政策及时间进度表。
能源变革终极挑战的最佳出路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旨是城市,眼下特别需要关注于城市群的超速整合发展所必然带来的衣食住行的融合变化。只有把城市能源的变革归结到这个基本认识上,才不至于与发展现实脱节。
目前成型的长三角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国家也已经正式发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这个经济总量最大、拥有26个城市、1.5亿人口的群体毫无疑问成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风向标。数据显示,该区域用全国2.1%的国土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国的18.5%。有报道称,到2020年,上海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上升到14%左右,浙江省将达到20%,江苏省占比达到11%。“十三五”期间,长三角地区力求通过2%—3%的能耗增长速度,支撑7%—8%的经济增速。
在城市群的快速壮大进程中,除却工业生产所需之外,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城市内和城市间的互联互通上,高铁动车是区域联系的动能,地铁公交是区间联络的动能。去油气进程对于电动工具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城市群经济发展中,清洁能源将起到更大的作用。
能源本身只是动能提供者,基于技术的革命使得其全过程进入到人类活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基础动能提供者,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会随着工业制造的迁移而得到缓解,同时又会因为电动交通的迅猛发展而对配套设施、时段调剂、区间平衡提出更高要求。当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生态文明得到恢复的时候,对于城市本身的环境保护终极挑战会用区域交通电动化的方式找到最佳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