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补贴持续下降加速,平价驱动显成效
3.2.1. 弃光限电问题集中治理,平价入网进入攻关期
弃光限电问题严重影响电站收益。光伏业内通常用内部收益率及度电成本两大指标来衡量电站收益。而弃光问题通过利用小时数的下降影响度电成本,降低了内部收益率。根据计算,利用小时数提升1%,IRR提升0.2-0.3%。2015年以来,弃光限电的问题几经恶化,对行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2016年全年弃光电量达497亿千瓦时,是2014年的4倍。从2016年的保障性收购政策开始,国家通过政策上的强制性要求着力解决弃光限电问题。
光电消纳配套政策陆续出台,配额制有利于解决弃光限电问题。 2017年年初,国家发改委颁布《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要建立弃光率预警考核机制,有效降低光伏弃电;同时,电网企业从机制和技术两层面采取措施,通过打破过去分省备用模式,实施全网统一调度;将新能源外送优先级提到跨区直流配套火电之前;率先试点弃风弃光跨区现货交易等,加强清洁能源消纳。2017年全国光伏发电量1182亿千瓦时,比2016年增长78.6%。全国弃光电量73亿千瓦时,弃光率6%,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2017年的弃光现象相比2016年大为缓解。2018年出台了《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年)征求意见稿》,文件指出要确保2018年清洁能源消纳取得显著目标,全国弃光率低于5%。到2020年,弃光低于5%。近期即将出台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也会再次为光电消纳托底,弃光限电有望成为历史。
3.2.2. 分布式光伏有望支撑未来光伏产业增长
集中式光伏电站增速回落,分布式光伏扛起光伏产业增长大旗。集中式光伏在补贴政策激励下,装机容量经历了几年的快速增长。去年补贴下调的政策引发了“630”抢装潮。这或许是集中式光伏在成本大幅降低前的谢幕演出。而“630”抢装潮更是为集中式光伏回落按下了快进键。集中式光伏增速的回落并未让我们悲观。相反,分布式光伏产业的强势增长让我们看到了光伏产业的增长新动能。促进分布式光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分布式光伏实现了工商业用户侧的平价入网。2017年分布式新增装机不仅是2016年的4.7倍、2015年的14倍、2014年的9.5倍和2013年的24.3倍,而且远超2016年底的累计装机量(10.32GW)。因此,2017年堪称是中国分布式光伏发展的元年。
政策转向,光伏政策的转变是发展动能的转换和发展方式的改进。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要达到60GW。根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2018-2020年我国分布式光伏每年装机量要超过10GW。这一规划的出台为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另一方面,2018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分布式发电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两个办法加强了对光伏项目的管理力度,保障了分布式光伏的长期有效发展。而不会像过去光伏产业一次次“抢装潮”提前透支产业生命力,使得强如无锡尚德的前光伏企业龙头在光伏产业波动之下破产。因此,我们更加看好未来的分布式光伏的发展。
平价入网加强分布式光伏市场对补贴下调预期的承受力,补贴下调预期或能提高分布式光伏增速。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根据光伏产业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情况,降低2018年1月1日之后投运的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Ⅰ类、Ⅱ类、Ⅲ类资源区标杆上网电价分别调整为每千瓦时0.55元、0.65元、0.75元。对于2018年1月1日以后投运的、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补贴标准调整为每千瓦时0.37元。相对于地面集中电站的补贴下调,增速趋于下降,分布式光伏项目依然坚挺,2017年补贴未退坡,2018年下降幅度远低于地面集中电站,利润相对丰厚,增速总体上升。预计未来集中电站的补贴会持续下调,分布式光伏补贴也会逐渐降低。但与集中电站不同的是,分布式光伏已经实现用户侧平价入网,对补贴下调的承受力更强。而成本的下降和补贴未来下调预期或许会进一步提升分布式光伏的增速。
3.3. 规模效应难延续,技术叠加成为平价入网的可靠途径
当规模效应带来的低成本红利已被稀释时,降本技术和增效技术的双重叠加让光伏产业看到了未来平价入网的曙光。光伏产业在逐渐接近平价入网水平的过程中,也会进入持续增长通道。光伏发电平价入网将成为光伏行业的重要拐点,工商业用户侧的平价入网使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大增。不过,发电侧平价入网要求系统成本降低至4元/W。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系统成本维持在5~6元/W左右,平价入网对成本下降的需求仍较强烈。要达到平价入网的水平,产业链各环节的价格仍需下降20~30%。
金刚线切割技术对传统的砂浆切割的替代将促进硅片降本增能。相比传统的砂浆,金刚线切割技术具有细、韧、锋等三个特点。金刚线切割技术的应用将会减小切割损耗和提升硅棒/硅锭的单位出片量。一方面从降本幅度上看,金刚线切割技术收益最大的单晶硅成本下降了24.55%。即使是多晶硅,其成本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少了18.97%。另一方面,由于单晶硅原本成本就是多晶硅的大约3倍,因此成本下降的程度也更加明显。
单晶多晶主流之争促进硅片产业对平价入网做出更大贡献。金刚线切割、Perc等技术的引入对硅片产业都产生了降本增效的有利影响。在这些技术的引入下,单晶硅片在成本上获得更大的收益,也撼动了多晶主流地位。黑硅技术的提升帮助多晶硅缓解了酸制绒工艺不利于降低硅片反射度问题。湿法黑硅技术在保利协鑫的推动下,60片组件的封装功率可以到达,2018年该技术的工艺的附加成本降至0.1元,相比之前下降了50%。单晶多晶的技术提升也引发了单晶多晶片价格上的持续走低。产能方面,由于受到成本优势的推动,全球最大单晶硅光伏产品制造商隆基在2015年初整合乐叶光伏,正式涉足单晶硅组件产品制造及销售。投资的单晶产能达20GW。另外,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片生产企业协鑫集团,已于2015年5月在宁夏中卫投资建设10吉瓦单晶硅项目。
多重增效技术摊低BOS成本是未来降本的另一条路径。光伏系统的BOS成本占比随光伏组件价格不断下降使逐渐上升,降低BOS成本对降低系统成本的贡献提高。Perc技术、半片技术和MBB多主栅技术的叠加使多晶硅组件和单晶硅组件的功率分别上升22.22%和15.79%。
小结:因环境而生,因政策而兴,因平价而盛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利用成本优势从海外起步。长期的海外发展奠定了光伏产业链的技术基础。中国的光电激励政策恰似晚来的东风,推动国内光伏市场兴起,光伏装机容量不断增长,全球产业布局也随之进一步扩张。随着全球竞争愈发激烈和补贴红利的下降趋势确认,光伏产业逐渐走向以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在消纳问题的解决和技术进步对成本下降的双重叠加下,平价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历史证明:追求平价的每一次突破都将会伴随着光伏市场的兴盛。我们预计:光伏行业将保持向好之势,平价实现之后市场空间将大为扩展。
4. 能源互联网:能源革命的重要支撑
能源互联网是一种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态,具有设备智能、多能协同、信息对称、供需分散、系统扁平、交易开放等主要特征。从组成部门看,能源互联网由电力系统、交通系统、天然气系统组成的能源网络与信息网络紧密耦合而成。
电力系统是核心,大量分布式单元存在,可再生能源成为最主要的一次能源,电网结构“扁平化”。
交通系统、天然气系统以电力系统为能源转换枢纽,包含于能源互联网之中。
信息系统是神经系统,保障能源互联网安全、有效运行。
为推动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2016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和工信部出台《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5.470, -0.08, -1.44%)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近中期将分为两个阶段推进能源互联网,2016-2018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工作,2019-2025年推进能源互联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初步建成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按照计划,目前我国能源互联网第一阶段工作进入尾声,共完成首批示范项目55个;2019年将进入第二阶段。埃森哲《中国能源互联网商业生态展望》预测,到2020年中国能源互联网的总体市场规模将超过9400亿美元,约占当年GDP的7%。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理念、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正在推动能源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兴起。能源互联网是推动我国能源革命的重要战略支撑,对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升能源综合效率,推动能源市场开放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能源国际合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1. 分布式能源是能源互联网的基础
分布式能源是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是以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最优化来确定机组配置和容量规模的系统。它追求终端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采用需求应对式设计和模块化组合配置,可以满足用户多种能源需求,能够对资源配置进行供需优化整合。分布式能源目前已涵盖了天然气、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海洋能以及其他形式的能源。
分布式能源更靠近用户侧。分布式能源的特点在于地理位置的分散性,规模较小、更为灵活,分散地布置在用户端附近,可以达到就地生产、就地消纳,实现需求侧管理。
分布式能源有效避免传输损耗。分布式最大的特点是源网荷高度一致,不需要能源长距离输送,可以实现就地发,就地分配,就地控制,就地使用,与传统的集中式相比,具有减少能源损耗、节省输送费用、减少对土地和空间资源占用等优点。
分布式能源有助于改善能源结构。分布式能源主要包括光伏、风电、生物质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可以有效替代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