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储能系统作为新能源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在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发电与微网、调峰调频、需求响应等领域有重要作用。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规模优势的形成,以锂电池和铅炭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强势崛起,在机动性、响应速度、能量密度和循环效率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是未来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方向。
全球储能累计装机情况
在2016年新增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的应用分布中,可再生能源并网领域的新增装机规模最大为56.1MW,所占比重为55%。在所有应用领域中,分布式发电及微网领域的新增投运规模的同比增速最大为727%,其次是可再生能源并网领域,同比增速为523%。
从短期来看,储能下游中可再生能源并网与分布式发电受国家政策重点支持,处于快速发展期,未来几年内装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对于储能的配套需求将不断提升,助力储能市场打开。用户侧工商业分布式储能应用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机遇,目前部分峰谷电价差较大地区的储能项目已经能够实现一定经济性。我国有约350家国家级工业园区,超1000家省级工业园区,这些工业园区为用户侧分布式储能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在峰谷电价差较大的地区,工业园区配套储能能够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为用户侧分布式储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全球储能累计装机与同比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国内储能项目技术分类
从应用技术类型来看,截至2015年底的储能项目统计情况,锂离子电池是最为常用的技术类型,约占所有项目的66%,其次是铅蓄电池(铅炭),约占15%,液流电池占13%。2016年中国新增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几乎全部使用锂离子电池和铅蓄电池,两类技术的新增装机占比分别为62%和37%。
截至2015年底的国内储能项目技术分类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我国储能装机规模情况
总体来看,我国储能装机规模尚小,这与其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兲。我国储能市场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技术验证阶段(2000-2010年),主要是开展基础研发和技术验证示范;事是示范应用阶段(2011-2015年),通过示范项目开展,储能技术性能快速提升、应用模式不断清晰,应用价值被广泛认可;三是商业化初期(2016-2020年),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市场机制逐渐理顺、多领域融合渗透,中国储能项目装机规模快速增加、商业模式逐渐建立。目前来看,经过多年培育,我国储能产业商业化渐行渐近。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储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到2020年,基于常规假设下的我国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开发、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辅助服务、电力输配等领域的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将达2GW,是2015年底累计装机量的15倍。
到2020年国内电储能累计装机规模有望达2GW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国内储能政策有所推进,产业投资加速
在2017年3月发布的《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储能的发展阶段目标,并对支撑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提升、促进电力系统灵活性稳定性提升、推动用能智能化水平提升和支撑能源互联网发展这4个重点发展方向进行了机制设计。指导意见提出将分应用场景出台针对性补偿政策,部分领域的补偿政策有望率先落地,激发储能产业投资与发展速度。
化学储能前景广阔
储能技术主要有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三种。物理储能建设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建设周期较长。电磁储能尚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实际应用较少。化学储能由于技术相对成熟,应用空间最为广泛,随着持续投入研发以及应用领域的扩展,成本还有很大的下行空间,未来有可能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储能路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中国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24.3GW,同比增长4.7%。其中电化学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规模达243MW,同比增长72%。2016年中国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的装机规模为101.4MW,同比增长299%,发展势头迅猛。
截至2016年我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243MW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新能源储能市场空间到2030年有望超过万亿
风光储市场规模过万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年,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约8.6亿千瓦,占总装机规模比重达42.9%;2030年装机规模将达14.4亿千瓦,占比达60%,贡献2020-2030年间90%的能源消费增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