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垂直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 正文

新一代电网下储能技术发展愿景和技术路线(2)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  来源:电网技术    2018/5/3 10:42:24  我要投稿  

2.2 2050年技术情景

2.2.1 常规模式

基于储能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7-21],综合考虑电力网络多种能源互联和需求侧响应等功能形态发展方向及能源革命需求等多方面因素[24-33],在常规发展模式下,预测2050年前储能本体材料革新改进,成本将得到实质突破;掌握压缩(液化)空气储能技术,储能系统规模从百MW级提升到10GW级,满足全球能源互联网清洁调频、调峰等多样化需求,相关关键技术经济指标如表1所示。

1)储能成为电力系统“发-输-配-用”之外的第5环节。

2030年以前,大容量、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储能电池技术和低成本、高效率压缩空气储能将初步实现;储能系统容量支撑电网消纳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电量的比例达到10%,发-输-配-用-储的运行模式在电力系统得到广泛实现,储能资源的广泛存在和灵活高效的特性大大改善电网系统的调度和管理能力,使电力供需从现在的瞬时平衡变成广域时空下的长期平衡。

2)储能应用向用户侧紧凑型和系统级大型应用发展。

随着能源互联体系的逐步建立,包含可再生能源的多种能源的互联互补不仅改变电网的调度运营模式,也将改变用户的用电模式。在现有应用于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消纳之外,紧凑型储能还将广泛应用于用户侧参与需求响应,提高用户能效,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同时,系统级大型储能也将在电力网络调峰、调频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从系统规划和调度管理层面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3)分布式储能的规模化汇聚效应凸显。

伴随用户侧分布式储能的广泛应用以及电动汽车比例的持续快速增长,分布式储能作为能源互联网络体系构建的必要环节,其规模化汇聚效应逐步显现,通过统筹部署、协同管理充分挖掘其平衡能力,同时跟进切实有效的商业运行模式,促进多种能源的开放互联和供需各方的柔性互动。

2.2.2 突破模式

结合国内外的基础性前瞻性储能本体技术发展趋势,在突破模式下,预测2050年前,锂空气电池等高能量密度储能应用关键材料及本体制备技术实现实质性突破;相变储能技术实现低成本、高稳定性和高能量密度等核心技术的突破;攻克新型氢能储能及应用关键材料及器件制备技术。储能技术作为关键因素推动能源革命,掌握电网、气网和热力网等能源高效转化及多时空协同控制技术,实现以电为中心的不同能源网络柔性互联、调剂和联合调控。

1)电动汽车等高密度分布式储能使电网形态发生根本改变。

根据巴黎协定2050年全球温升不超过2℃,国际能源署预测205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须达10亿辆。按照每辆车80kW•h计算,储能容量将达800亿kW•h,基本满足2050年预期储能需求(预计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1万亿kW•h,需配置不到10%的储能,即1000亿kW•h满足消纳需求)。锂空气电池等高密度储能关键技术突破将使电动汽车占比超过90%,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和充电速度将实现燃油车完全替代,静态和移动分布式储能接入使集中式的电网结构向分布式结构转变,运行管理方式随之变化,传统电网的形态发生根本改变。

2)相变储能技术普及使能源互联得以实现。

据统计,40%能源消费用于温度调节,蓄冷/热储能与能源转化技术是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热相变储能技术的突破和普及,将使能源互联的实现成为可能。高温储热系统释能控制及调节技术得到突破,复合型高温相变储热材料及大容量规模化储热装置装备在建筑物的温度调节和能源系统得到普及,实现高温储热技术在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技术应用;基于化学储热的储热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和普及,高效高储能密度的储热装置在用户侧得到普及,实现化学储热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制热-储热电站。

3)氢储能的普及将实现多类型能源的广泛利用和灵活转变。

氢储能技术的发展完善将带来氢能利用比例在能源存储与转换系统中实现普及,不同能源形式下各种储能方式共存,用能需求多样化。能源转换和控制运行由单一功能向融合多能源+新型用电等多元复合功能过渡,呈现分散自治和集中协调相结合的模式。电网通过氢储能和P2G技术实现多种能源方式的转换与存储,改善调控手段等方式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配合储氢装置,成为可调度、可预测、可控制的电源;实现终端用户供用电关系转换、用能设备的能量缓冲、灵活互动以及智能交互;广泛存在氢动力电动汽车资源为氢能接入提供重要的支持。

3 关键技术的实现路径

3.1 关键技术

在储能系统应用基础理论方面,研究广域布局的储能系统与常规电源、新能源发电的协同调度方法;掌握多个百MW级储能在新能源发-输-配各环节中的规划布局方法;研究新型技术与供电商业模式下储能的选型配置方法和经济性;分布式储能系统的汇聚效应及在虚拟电厂中的运行模式和管理策略。研究储能技术实现市场化应用的政策和制度需求,包括促进储能发展的电价机制、准入制度及电力市场机制;研究多种类电力市场交易下储能与其他能源的协调运作机制。

在储能本体技术研究方面,研究针对现有体系下锂离子、铅炭、液流等储能电池的关键材料改性、本体改进、低成本化制备、能效提升和产业化技术,研究基于离子液体、固态电解质的高安全性电池材料体系和液流电池低成本高可靠膜制备技术;研究空气压缩机和膨胀机技术,研究储冷储热和储气技术,提高转换效率,降低成本。针对下一代储能技术,研究锂硫、锂空气等新型高比能量电池技术;研制高效制氢及氢发电装备,突破低成本、高效率和规模化储氢技术;研发大容量高温高能量密度储热储冷技术装备,突破热相变储能关键技术。

在储能系统集成及工程化技术研究方面,研究适用于百MW级储能电站集成与控制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开发储能系统的虚拟电厂汇聚效应控制技术;探索多个百MW级储能在新能源发-输-配各环节中的广域规划布局方法;基于新型器件、拓扑及控制方法的储能变流器研制;研究规模化梯次利用电池的重组、集成和热疏导等安全管理技术;研究储氢系统的集成及工程应用技术;掌握相变储能系统的集成及工程应用技术;研究飞轮储能系统的集成及工程应用技术;海水抽水蓄能的集成及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深冷储能系统集成与试验技术。

3.2 实现路径

储能技术发展及推广应用可分3个阶段。第1阶段(2017—2030年)是关键技术突破及商业应用阶段。突破现有体系下的储能本体制造、能量转换及规模化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W级储能系统,实现多个GW级储能系统在用户侧和间歇式可再生发电接入电网中的示范应用,提出大规模储能系统并网接入技术规范。

第2阶段(2030—2040年)是大规模推广和下一代技术攻关阶段。完善GW级储能装置的研制,并推广GW级储能装置在电力调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等场合的应用。突破锂空气、储氢、热相变等下一代储能关键技术,并逐步开展示范应用。

第3阶段(2040—2050年)是全面推广应用阶段。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热相变和储氢等不同类型的大容量电网储能技术得到推广应用。高比能电动汽车移动式锂空气储能、家庭分散储能装置等实现“即插即用”。实现多种储能方式的协调互补和统一规划调控。大规模储能关键技术突破的总体思路见图3。

在充分评估该技术领域我国现有水平和国内相关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参考国外储能技术相关技术路线图[30],依据国家电网发展和建设对大规模储能技术的迫切需求[31-32],应该以集中式储能系统在可再生能源接入中的应用、分布式储能系统在用户侧峰值负荷转移和提高电能质量中的应用为目标和突破口,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大规模储能技术在关键部件、容量、寿命、可靠性等方面的制约瓶颈,实现示范应用。同时通过标准体系建设和完善,规范引导本体技术研发,为储能技术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满足电网发展和建设对大规模储能技术和装置的迫切要求。

分享到:
北极星投稿热线:陈女士 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换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点关注
国网826号文解读

国网826号文解读

昨天国网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国家电网办【2019】826号文)。文中提出了“三严禁、二不得、二不再”的投资建设思路。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文件,而是国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标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网企业,国网公司每年因投资建设所需的采购数额巨大,对电

--更多
最新新闻
新闻排行榜

今日

本周

本月

深度报道
相关专题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